记忆中的春天,是我生命中的靓点。现在,每当温暖的春风呼啸着吹来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闪过当年美术高考时的影子,那些少年时光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艺考的时间比现在整整晚了一个月,当返青的麦苗随着春风起舞的时候,美术高考就已经开始了。几个同学拿着个笔记本,围着招生简章选取心目中的学校,排列报名考试的时间,然后根据各自的志愿私下里自由组合并决定出发的日期,经过几天的细心的筹备后,终于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出发了。
八十年代的初春,天还没有放亮,一群背着沉重画具的青年学生,正慢慢走出沉睡中的小镇。离开镇子,便踏入了通往车站的田埂小路,这时有人吹响了嘹亮的口哨,沉寂的乡间小路上顿时有了的青春气息。那时候交通还很不发达,为了赶上一趟长途汽车,还必须得起大早。走了一段路程,眼前似乎透明多了,远处小镇的轮廓依稀可见,巷子里的狗吠声渐渐远去,鸡鸣透过带霜的空气从远处传来,婉约且富有韵味,让人不禁记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句,当下的情景一时间与古人联想在一起,古代学子进京赶考的情景与艰辛仿佛隐约可见。
汽车到站,大家慌乱的找齐自己的行李,到了出站口,好不容易挣脱三轮司机和小商贩的纠缠,身上背着横七竖八的画板画架,手里提着马扎调色盒,带着这满身细软匆匆闯入了喧嚣的都市人流。挤上公交车,这身行装穿戴,惹得车上的人不时地回头斜睨窃笑,面对周围的几十双眼睛,这些初出家门的农家子弟确有些心悸和自惭形秽。我回头看了一眼李东,他正在给一位穿着入市的城市妇女让座,那妇人来到李东让出的座位跟前,没吭声就一屁股坐下,扭头叹了口气把脸甩向窗外,连看都没看李东一眼,她似乎觉得这本来就是自己的座位,是李东耽误了他的正常落座。拥挤颠簸的车厢内,李东把捆在一起的画板画架靠在栏杆上用膝盖顶着,一只肩膀高耸着,生怕肩上的会计包(那时双肩背包还没有普及)滑落下来,举起的两手紧紧的抱着栏杆,脸朝上仰着,对刚才发生的一幕似乎百思不得其解……
下了公交车,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旅舍,确切的说这是一家洗澡堂。白天洗浴晚上稍加收拾便可供人住宿,在此住宿一是价格便宜,再者是住宿者可以免费洗澡(那时的普通旅舍没有洗澡间),不利之处是潮湿,另外规定必须早晨八点之前离开房间,不能耽误营业,那时我们年轻,哪里在乎什么潮不潮湿的,便宜就行,省出钱来可以多报几个院校,再者我们考试报名本来也得早起,去学校提前排队报名参加初试,即使不规定起床时间也不敢贪睡。一切安排停当,大家趁着浴池还没下班赶紧去洗了个热水澡,洗完澡出来天还大亮,于是大家便在浴池门口集结,准备出去熟悉一下考场,顺便逛逛这座滨海城市,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浴池的大门两边有两颗碗口粗的柳树,这个季节已经吐出大米粒般的新芽,微风轻浮,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马路对面卖磁带的摊位上正一曲接一曲的播放着邓丽君缠绵动人的歌曲,荡漾的柳丝笼罩着一群簇拥而立青年男女,此刻,他们刚刚从浴池出来,红扑扑的脸上散发着雪花膏的芳香,赶时髦的女生还在一头蓬松的乌发上扎了根花手绢。他们相互打闹着调笑着,青春的美好与激情在这荡漾的春风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晚上我一觉醒来,见李东仍在浴池昏暗的灯光下挠着头聚精会神地学他的英语单词,这情景让我心头一热一时间无法入眠。我和李东同学一年多了,他究竟是什么性格,我仍然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他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让人感到十分的怪异,然而,他又是个精神状态很真诚的人,有时我故意向他扣问些有关前途与命运的琐事,他的回答却东一枝子西一榔头的不着边际,现实中的一切似乎与他无关,他的精力、注意力仿佛完全倾注在梦想的追寻上,尽管此时的他还并没有确定明确的人生坐标,但是,至少他觉得应该尽快摆脱当下的现状与困境。有时他发出烦躁与怪异的行为,或许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给他带来的彷徨与不适的表现。说起他的自学英语的事,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的艺术类高考并没加试外语,是什么样的想法与力量推动着他,让他把自学英语当成使命、不间断的努力着,难道说冥冥之中真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左右着他的命运?(未完.待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东莱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