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曾一有人制定“奇袭日本本土计划”,为何没有实施?

2019-10-27   关河南望

作者:汉宣团队(康康)无授权禁止转载

公元1894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役清政府损失惨重,不仅北洋水师在黄海战役中全军覆没,还与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清被迫割地赔款。

其实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一人曾上书慈禧太后,要求购买欧洲先进舰船和鱼雷快艇,然后以保护商队名义奇袭日本本土。

此人名叫宋育仁,曾是清末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也是“君主立宪制”的坚决支持者。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他只是清朝驻欧洲公使龚朝媛小小的助手。但是时年37岁的他当时已游历欧洲,亲眼见识了西方列强的发展理念,思想上受到很大冲击。后来清朝公使龚朝媛回国,留下宋育仁一人在伦敦。虽然身在异国,却一直关注着国家状况,后来得知中日双方战云密布。当时清朝一些“主战”的大臣们还很兴奋,开战热情分外高涨,但是远在千里的宋育仁,发出了冷静之声:“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

但是那个时候的清王朝,怎么会听进去宋育仁的这句话,于是没有战前准备,更无靠谱战略规划的清王朝莽然开战。于是大清陆军一溃千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整个朝鲜半岛都几乎丢光。这个时候那些战前兴奋喊打的大臣们,早就转脸变成了“甩锅侠”,而远在异国的宋育仁这个时候却提出来了一个疯狂的念头,奇袭日本本土!

是不是觉得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手里一个兵都没有,却提出这种想法是疯了不成?其实,提出这天建议的宋育仁,脑筋清楚的很。不仅如此,当时的使馆参议杨宜治和翻译王丰镐也是这项计划的坚决拥护者,这些千里之外却时刻担忧着国家危亡的青年外交官们,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们的战略计划是这样的:向欧洲购买一些先进军备物资,但是直接向英美列强购买肯定是不可能的,他们表面保持中立,但是实际暗助日本。但是只要能通过智利、阿根廷这些国家,加价买到15艘军舰,再招募2000多名澳大利亚水兵,然后打着商队的名义,直接从菲律宾登录日本东京长崎。而且,对于这个计划,宋育仁很有信心,澳大利亚虽然也是英国属地,但是他们很在乎商业利益,只要你能拿出足够的银两,绝对可以在那里拉起一支队伍!

当然这个计划想要成功,还有两个条件必须要有,第一就是你要在朝中有人,这样才好办事,第二就是要有足够的银两。宋育仁也并不是空想,他早就和朝中大臣张之洞取得联系,并得到了他的鼎力相助;然后又和康敌克特银行进行了密谈,成功抓住了他们想要在华急于谋利的心理,达成了借款300万英镑的协议;由前北洋水师提督领军的“奇袭部队”也组建完成,整个队伍“炮械毕集”。眼看着就要摩拳擦掌,准备登陆日本大干一场。

但是,就是这么不巧,盼着为国建功的宋育仁,没有等到国家支持的消息,却等来了清王朝的一纸诏书,上面冷冷的写着:妄生事端!然后,这只由宋育仁辛苦组建的“奇袭部队”还没有开战,就被全数解散了。后来,宋育仁也被召回,再然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大清朝再次丧权辱国。

为什么好好的计划突然会被叫停呢?其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宋育仁的上司龚朝媛这个时候已经返职回国,龚照瑗查知此事后,遂以妄为生事电告清廷,向清王朝告了黒状。当时急于求和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红了眼,这把才“奇袭计划”粗暴打断。或许清王朝觉得,这能拿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搞那么多麻烦呢?

后来,壮志未酬的宋育仁,把这件事写进了他的《借筹记》里,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他“抚赝私泣,望洋而叹”的悲愤心理,这件事也着实让他伤心很久,也叫多少后人读之后连呼可惜。如果当时慈禧太后真的答应了宋育仁的奇袭计划,不知道这段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

欢迎阅读汉宣原创,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们的圈子,分享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