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对外扩张对国家造成了什么影响,与安禄山叛乱又有何联系?

2019-10-28   关河南望

作者:汉宣团队(小明同学)无授权禁止转载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很多人不太理解,唐朝刚刚经历了开元盛世,按理说应该正处于国力强盛时期,为何还会突然爆发叛乱呢?这是因为唐玄宗热衷于对外扩张,之后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这些不利因素集中爆发,就导致了安禄山的起兵叛乱。这次,本文就从唐朝的对外扩张和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第一、唐朝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首先来看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在非战争时期就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参加军事训练,在战争时期就要随军出征打仗。府兵参与战斗的武器和马匹都要自备的,但是他们可以参与战利品的分配。

这项军事制度在唐玄宗时期被废除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唐朝的对外扩张。唐朝从建国之后到唐玄宗时期,一直都在对外扩张,最远处已经打到了草原和西域,因为战场距离越来越远,作战时间也高于以往,府兵出征的成本就大大增加,再加上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府兵的土地被富人所买走,没有了土地,府兵也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在战争时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

后来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就向唐玄宗上奏折,说军府已经征调不到府兵了,不如就把府兵制停掉。玄宗同意了这个建议,之后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

募兵制就是招募职业军人,政府招募老百姓当兵打仗,国家按时给发放军饷,军人也不用务农,就是长期当兵。募兵制的好处就职业军队战斗力强,而且募兵制的士兵不需要种地,不用土地做依托,可以长期驻守在边疆,这就更便于唐朝的对外扩张。

但是募兵制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军阀的出现。因为募兵制都是职业军人,他们与将领朝夕相处,对将领的忠诚度甚至要超过中央政府,时间一长,军阀就容易出现了。

第二、募兵制导致藩镇的出现

士兵们长期驻守在边疆,衣食住行是肯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玄宗就专门在边境划出一些地区,供军队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居住,这些地区就是唐朝的“藩镇”,而藩镇的统帅就被称为“节度使”。

唐朝的藩镇不仅仅是驻守边境,他们甚至还拥有自行掌管地方财政的权利。因为募兵制是要定期给士兵发军饷的,但是因为当时金融技术比较落后。如果朝廷先把钱收上来,再给藩镇发军饷,这样一来一回,效率太低,还很麻烦。所以,唐玄宗就直接让藩镇自行管理地方财政,就是自己收钱自己花。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提高了效率,藩镇不用再担心军饷发放的问题了。但这样做的弊端也很严重,就是藩镇既有兵,又有钱,如果管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藩镇割据。

第三、河北胡化,促成安禄山的崛起

我们都知道,安禄山并非汉人,而是粟特人,但却在唐玄宗时期担任了藩镇节度使,唐朝政府为何会用少数民族人当节度使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河北胡化”,河北地区本来是以汉人为主的,但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东突厥灭亡,当时很多突厥人和依附突厥的部族都向唐朝投降了。唐玄宗对他们实行了怀柔政策,把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就安置在了河北地区,这一地区也成了这些游牧民族的定居地。

安禄山

河北复杂的民族形式,如果派去个汉人节度使去管理,既不了解当地民情,可能连少数民族的语言都不懂,那管理起来就相当麻烦。在这种背景下,从当地少数民族中直接挑选节度使,是最合适的选择,安禄山因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加上有一定个人能力和手段,后来就顺利升为了平卢节度使,平卢的核心区域就是安禄山的故乡营州。

第四、宰相李林甫在朝中的利益斗争,推动了安禄山的坐大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已经是平卢、范阳和河东三个藩镇的节度使了。如果他仅仅还是原来的平卢节度使,只有一个藩镇,他肯定不干叛乱。但他手握三个藩镇的兵力之后,就有了造反的底气。安禄山为何能身兼三个藩镇的节度使,这其中都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影视剧照)

唐朝有一个制度叫“出将入相”,就是文官可以去担任武将,立下军功成为高级将领,武将也可以凭军功入朝当宰相。唐玄宗热衷于对外扩张,所以将领能立军功的机会有很多。李林甫担心如果有人军功特别大,会影响到他的宰相位置。

所以李林甫就向唐玄宗建议,应该多用寒门出身的人和胡人但任武将,他的解释是这类人没有政治背景,不会内外勾结,而且胡人作战勇猛,能打胜仗。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用了许多胡人作为武将,比较有名的有高句丽人高仙芝,突厥人哥舒翰。

但李林甫提这个建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寒门子弟没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竞争力,而且不会牵扯很多利益集团,胡人文化水平又低,不太可能当宰相,军队内部关系也会简单得多。所以,李林甫的建议一是为自己的仕途考虑,二是为了限制士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李林甫虽然很有手段,但他也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重用安禄山,让安禄山进一步坐大了。原来安禄山只是一个藩镇的节度使,后来就发展成为了控制三个藩镇的地方军阀。

第五、军队兵力外重内轻

在唐玄宗后期,骨架边境地区的军队兵力达到了49万人,而朝廷中央军队只有13万左右。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期,安禄山手握18万久经沙场的士兵,而唐朝中央政府仅仅只有不足8万的士兵。为何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这就要说到接替李林甫宰相职位的杨国忠了。

第六、奸相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

李林甫去世以后,杨国忠接任宰相之位。但他的上任却让大唐中央仅有了13多万军队又败掉了一半,因为杨国忠知道唐玄宗热衷扩张,推崇军功,但是自己自己不学无术,品行也很差,导致朝中很多人都对他有意见。所以他就想如果自己有了战功,不就能站稳脚跟了。

杨国忠分析了一下唐朝的对外形势,觉得北方的游牧民族太凶悍,不好打,挑来挑去,选择了位于今天云南地区的南诏,杨国忠觉得这是个软柿子,可以打。定了目标之后,他就派人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一带募兵。但是老百姓一听要去云南打战,都不愿意去,于是杨国忠就下令强行抓壮丁征兵,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更严重的是,杨国忠这次攻打南诏,本来信心满满,不料却被南诏打得大败而归,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次的大败,严重透支了唐朝的国力,也使朝廷威信扫地。

就在唐朝被杨国忠搞得元气大伤之时,这个奸相又与安禄山起了矛盾。唐玄宗原本想恢复出将入相,把安禄山召回朝中做宰相,以内安禄山军功不错,并且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还有18万军队。但是唐玄宗这个想法被杨国忠劝阻了,最后就收回了成命。

而且杨国忠还对唐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之后他还把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给抄了,这下两人的关系就不共戴天了。安禄山当时面临的情况就是自己手上兵力比朝廷还多,朝廷还刚刚经历了大败,威信扫地,同时自己晋升宰相的机会也没有了,政敌杨国忠还步步紧逼,时刻都想除掉自己。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于是就在杨国忠兵败南诏以后的第二年,安禄山打出“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的旗号,发动了叛乱,于是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经济矛盾、阶级矛盾、内部矛盾,还有游牧民族问题和唐玄宗后期自身的享乐主义等,都是促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唐朝的对外扩张政策,然后导致了这一系列矛盾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