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中,3位战死沙场的国军军长都是谁?为何不投降?

2019-10-29   关河南望

作者:汉宣团队(康康)无授权禁止转载

在中国近代,为了祖国的统一和解放,发生过很多战争。其中在解放时期的三大战役创造了国军部队被歼灭的最高峰。当时国军在三大战役中损伤一共超过了150万人,但在战场上被击毙或者自杀的将领却是少之又少,其中这三场战役中就有三位军长战死战场,其中两人掏枪自杀结束了生命,一人战死在淮海战役。那么这死掉的三位军长到底是谁呢?又为什么不投降呢?

最先战死的一位是陈章,在淮海战役当中时任国军第六十三军军长,这个军当时挂名在第七军团之下,但是和其余的四军不一样的是,63军还没有到辗庄就被华野给灭了。是因为63军的士兵不能战吗?恰恰相反广东部队当时还是比较彪悍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行后果?第一是因为当时63军的士兵人数太少,本来就属于编制较弱的军队,而且还没有满编,当时的63军的士兵人数加起来还不到2万人。第二个原因就是军资原因,当时广东部队没有什么好的武器,不说给中央军比,甚至比战场对面的华野都差了一大截,重火力尤其弱。还有就是策略问题,当时整体的战略和指挥都出现了问题,63军脱离了其他4军之后被华野包围,而且陈章作为一位刚上任一个月的军长,军事能力有限,还没有等到决战时刻,陈章手下的两个师长就已经悄悄的弃他而去了。而最后陈章也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自杀。

第二位就是熊绶春,于48年12月战死在淮海战场,不过于陈章不同的是熊寿春的战死沙场其实可以说是被迫的。因为熊绶春并非死硬派的国军军长,他早在12兵团刚被围攻的时候,就已经和我军人员私下有了多次接触,计划趁机起义。但是因为先前的110师已经起义,所以国军对此的防备心理很重,熊绶春就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直到总攻打响,战争一旦开始就很难保证安全,熊绶春在乱战之下战死战场。

第三位就是唯一一位战死在平津战役的军长郭景云。郭景云作为这三人实力最强的一位,他所带领的军队也是华北地区国军部队的最强部队。

48年12月,由于郭景云带领的部队兵力与解放军相差太远无法突围,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个师的兵没有及时前往新保安战场,就更加大大的削弱了郭景云的部队实力。所以在我军总攻后,郭景云的失败已经显而易见了,12月22日,郭景云在最后一刻掏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欢迎阅读汉宣原创,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们的圈子,分享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