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是历朝开国皇帝对功臣的常用手段。不管是誓死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在皇权受到威胁的时候,统统都要杀之以巩固皇权。
在这件事上,明朝的老大朱元璋可算是做到了极致。朱元璋剿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天下归为一统。朱元璋接着就开始陆陆续续清理功臣,我们所熟知的刘伯温、徐达、周德兴等谋臣全部命丧其手。
然而,郭兴、郭英、郭德成三兄弟不仅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还全部得了善终。真真地诠释了什么叫飞刀向我们扔来,我们仨全都安然躲过。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帝要杀功臣无非是功高震主威胁了皇权,那么郭氏三兄弟早年就追随朱元璋打天下,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就没有让朱元璋起了杀心呢?
明朝建立后,很多开国元老们仗着跟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交情,理不清君臣之间的关系,个个居功自傲。郭兴就不一样了,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为人谦虚低调、中规中矩。朱元璋吩咐的,他认真做。朱元璋不喜欢的,他死都不碰。这种察言观色、理清关系的人能不得皇帝喜欢吗?以至于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时候索性就跳过了郭兴,根本不在考虑之列。聪明人就是聪明人,遇到强者虚心低调才能明哲保身,鸡蛋碰石头,注定死翘翘。
郭兴的弟弟郭英,这位也是出了名的大功臣。哦不,准确的说应该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早年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被偷袭围困,是郭英及时赶到救了朱元璋一命,事后朱元璋直接赠送一件战袍给他。郭英这一生简直就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浑身是伤,浑身也是赤胆忠心,曾立下赫赫战功。不居功自傲、不结党营私、不碰皇帝底线,光是这三条再加上救命恩人这一护身符,朱元璋确实没有要杀郭英的理由。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郭英被封为武定候,一直到永乐年间才去世。
郭英的弟弟郭德成,没什么大本事,但也是好在谦虚。明朝建立,朱元璋看在郭兴、郭英的面子上,要封郭德成大官。谁知郭德成说自己没什么能力,撑不起这么大的官,将来误了国事就不好了。对于郭德成这种踏实的态度,朱元璋自是很欣慰。
郭德成有一次因为酒后胡言乱语差点得罪朱元璋,好在最后急中生智。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请郭德成喝酒,酒醉后郭德成披头散发地不像样子,朱元璋嘲笑他说:“你这头发乱糟糟的,像个鸟巢。”郭德成顺嘴就说了一句:“我也讨厌这头发,剃光了当和尚才好。”朱元璋听后面露难色,要知道朱元璋早年穷苦潦倒的时候可是当过和尚的,最讨厌别人说和尚、光头之类的,好像是在无意间揭露他的过去一样。郭德成回家后,想起自己的胡言乱语得罪了皇帝,惶惶不安。最后他也想了一个主意,干脆剃光了头发,出家当和尚了,这样不就和皇帝一样了。能想出这个主意,郭德成也算是机智,好像是在告诉朱元璋,你看,我可没有揭你伤疤讽刺你,我自己也出家当了和尚,你总不能对我下毒手吧。朱元璋听说郭德成真出家后,顿时哈哈大笑,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心里。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郭宁妃。郭宁妃原名郭宁莲,也是郭家之人。在朱元璋没有发迹的时候就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郭宁妃很是宠爱,爱屋及乌,对郭家三兄弟自然也就偏爱了一点。
当然了,这都是最次要的原因,能够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的为人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选择老实做人、规矩做事才是主要原因。很多人帮助皇帝打完天下后,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君与臣之间的关系,以前的兄弟关系是平行的,现在的关系是有上下之分的,看清形势摆好位置方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