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往昔以大熊身度脱众生的故事,浅释世尊、度脱众生、慈悲心

2020-08-20   善知

原标题:世尊往昔以大熊身度脱众生的故事,浅释世尊、度脱众生、慈悲心

生活中扰乱清净心的烦恼事很多,佛以智慧来化解烦恼,使众生得到开悟从而回归清净之心。通过学习理解,可以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逐渐改变我们的内心,断除一切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

世尊往昔以大熊身度脱众生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佛陀有一次在往迦耶山的路上感冒了,弟子便延请当时最有名的耆婆医生来看病。然而,药还没吃完,世尊的病就已经好了。

耆婆医生请问世尊:“这剩下的药该如何处理呢?”

佛陀回答:“拿去供养僧众就行了。”

于是遵照佛陀的指示,耆婆医生把药平均分给每一位僧人,可是没有人敢接受。提婆达多知道这事后,大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什么?他们不敢接受,我敢。沙门瞿昙的药有什么了不起?他能服多少,我照样能服多少。”

耆婆医生马上劝诫他:“世尊的体力强,你想跟世尊一样服用,会消化不了的。”可是提婆达多听不进去,把剩下的药全吃到肚子里,结果马上就生病了。

但是提婆达多并没有悔悟。第二天,耆婆医生为世尊煮稀饭,提婆达多也蛮横地抢去喝,结果肚子痛到在地上翻滚,大声哭喊。

“提婆达多生病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他痛得在地上翻滚,医生也不见人影,该怎么办呢?”提婆达多的一些好友跑去告诉阿难。

阿难得知后,马上赶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提婆达多已经快死了,请佛陀慈悲,救救他吧!”

佛陀来到提婆达多的面前,为他摩顶加持,并慈祥地对提婆达多说:“提婆达多!你天天想害我和我儿子,却又恭敬承事我,这些事在我心中都是没有差别的。若我的心中真实具足平等心,那么愿以此真实力的加持,让你的病立刻痊愈。”世尊一说完这句谛实语,刹那间,提婆达多恢复健康。

这时,很多比丘在提婆达多面前说:“世尊对你有大恩德,因为世尊的加持力,你的病才好的。”

可是,提婆达多却埋怨:“要不是吃了世尊的药,我也不会生病。更何况,疾病自生自灭,与他加持不加持又有什么关系。”

很多比丘听到这些话,跑去禀告世尊:“世尊!提婆达多不知恩义,人品真的很差。”

世尊对比丘们说:“提婆达多不仅是现在不知恩义,过去生中也曾对我恩将仇报。很久以前,离寂静山林的不远处有座城市,城里有位穷人,以卖草药、柴木维生,天天都得上山砍柴。

有一天,他正在山上砍柴,突然间狂风四起,大雪纷飞,于是他赶紧躲进了一个山洞。

没想到,在山洞里竟住着一只体型庞大的巨熊。砍柴人吓得魂飞魄散,心里只想着:‘死定了!大熊一定会吃掉我!’

事实上,这只大熊是菩萨化身的,它具足慈悲心,平常以吃水果、药草维生,不曾害过任何一个众生。看到砍柴人如此害怕,大熊连忙安慰他:‘朋友,不要害怕,我不会害你的。’接着,一连七天大雪封山,大熊每天都以自己的身体温暖他,并把水果、药草分给他吃。

当天气转晴时,大熊再三叮嘱砍柴人:‘现在你可以安全地离开了。回去后,请您念在这七天对你的救护之情,千万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我住的地方。’

砍柴人答应了,可是就在快到城镇时,他遇到两位猎人,在聊天中不小心说溜了嘴,把大熊住在山洞里的事讲出来。两位猎人听后,生起贪心,就对砍柴人说:‘你带我们去找那只大熊,把它打死后我们各拿一份熊肉,如何?’

砍柴人心里盘算:‘虽然它照料我、温暖我,但也算不了什么。反倒是回去之后,家里什么都没有,如果分到一些熊肉,还可以饱餐几顿呢!’想了想,就带两位猎人往山洞去。

两位猎人见到大熊,就在大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用毒箭射,大熊被射中负伤,当场倒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濒死的大熊说了一个偈子:

‘我住在寂静的山林中,仅依靠药草果实维生,

从未抢夺他人的财物,也从未害过任何众生。

我知道今天难逃一死,这是业力也无可奈何!

诸众生的痛苦与快乐,皆缘于过去的业力啊!’

说完,大熊就去世了。

那两位猎人剥开熊皮,将肉分成三份,并将其中一份递给砍柴人,正当砍柴人伸手取肉时,突然双手断落,掉到地上。两位猎人看到吓得要命,连忙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这个一定是果报!这只之前照顾我七天的大熊,再三叮咛过我不能透露关于它的事,而我却告诉你们,还带你们来把它杀死。这就是因果报应吧!’砍柴人如大梦初醒般地对猎人说。

两位猎人听后,觉得大熊不是一般动物,不该吃它的肉,于是就把肉拿去供养僧众。当时有一位罗汉以神通力知道这件事,立即警告所有比丘:‘这是贤劫中一位大菩萨的肉,不能食用。’

接着,他为大熊诵念了一段话:‘此大熊有大因缘,是菩萨化现而来,具有大慈大悲心,三界众生都应供养它。’说完,就率领比丘和猎人把肉建成遗塔供养。”

世尊继续对比丘们说:“当时的大熊就是现在的我,而那位忘恩负义的砍柴人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他往昔也是个不知恩不报恩的人。”

世尊

佛陀十号之一,四十二章经记载:“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维。”佛无论在世、出世间都尊贵,所以叫“世尊”。

大乘佛教缘起考记载:“世尊说法不用一方之语。” “世尊”是对佛陀的尊称,佛的十号之一。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便有一尊佛住世,佛是最尊贵的,所以用世尊来称呼佛。又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都可称为"世尊"。我们在佛经上常见的“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

度脱众生

般若法语,师说:佛子发心出家,学佛,修无上觉道,就是为了提携法界众生出离苦轮。为众生而勤修戒定慧,为众生而常行六度四摄,为众生而发奋念佛,乃至为众生而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佛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是知,若不为了提携法界众生出离苦轮,则佛子发心出家,学佛,修无上觉道,即没有依据。所以佛子发心出家,学佛,修无上觉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慈悲、救度、安乐一切众生,佛子就是要以度脱众生为己任。

普度众生是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帮助众生得道,被称为“度”,渡到哪?我们人所处的是此岸,菩萨和佛的境界是一个大的范围称作彼岸。凡是成菩萨成佛的任务是帮助众生“度”到彼岸。

普度众生,严格意义上讲,是让大众都找到真正的自己 - 真我,也是每位众生各具一个的生命、宇宙、一切的真相 - 第八识真心如来藏。也就是佛门常用的把人从此岸(假我)度到彼岸(真我)的意思。

慈悲心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

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观音菩萨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慈悲心是希望所有众生获得快乐,使所有众生脱离痛苦,这样的心愿就是慈悲心。无我布施,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不忍众生苦,且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这就是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