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火烧是北京传统特色小吃。但是,它源自御膳"苏造肉"。其间发生的演变过程,颇有说道。
曾几何时,笔者作为一名北漂的程序员,免不了夜间加班,当时公司在劲松那一带。看吧,一到夜里十一点以后,劲松桥下人就多起来了。你会看到各色人等,比如刚聚完会的青年、刚加班回来的白领……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吃卤煮火烧,总得饱饱的来一碗才舒服。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这东西真是不吃就想,那软香的肠子,入味的炸豆腐,以及软硬合适又吸足了汤汁的火烧,咸香美味,吃饱了能管一天。
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气腾腾一大碗,勾人馋虫。
作为北京传统小吃的卤煮火烧,其实就是猪肠(一般为小肠)、猪肺、猪的肥肉块、炸豆腐和火烧煮一起,可谓是最"草根"的小吃,更是一道早年被称为"穷人乐"的吃食。它分量足,锅底是用猪骨加上花椒、大料、血豆腐、肉皮、辣椒油熬煮的,又浑又浓,而且滚沸的汤上漂着厚厚的一层油花,这对于以前难得尝荤腥的劳苦大众来说太实惠了。当然名人贵胄喜爱这口儿的也不少,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张君秋、谭富英、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人。
卤煮火烧,来头可不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前身是源自宫廷的"苏造肉"。
民国卖卤煮火烧的小摊贩
何为"苏造肉"?溥仪胞弟溥杰的夫人嵯峨浩所撰《食在宫廷》中写道:"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浙江海宁盐官镇安澜园。园主为陈元龙,其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张东官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御膳。因张东官是苏州人,这道菜就称'苏造肉'了。"
据说,光绪年间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改良与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因其物美价廉,就成了平民小吃。
北京老字号"小陈肠"
滋味儿地道的卤煮火烧店在北京城有很多,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号"小肠陈"。
"小肠陈"卤煮的猪大肠壁薄,肥油少,嚼起来筋道又香糯,叫人特别钟爱;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肺头、炸豆腐吸足了汤汁十分入味。如果再配上二两"二锅头",吃得更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