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化马路镇,品茶吟联赞马路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一种"尽兴一盏香茶,如痴如醉;潇洒两行妙句,当赞当歌"之快感。
马路镇,素有"茶叶之乡"的美誉,清代即有茶庄100余家,"云雾茶"为钦定贡茶。目前,"云台大叶"为省定优良品种,1955年曾寄"云峰绿茶"请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回信:"寄主席茶已收到,内质很好,望努力发展"。这才是,"香茶敬主席,一往情深圆夙愿;回信勉亲人,全民志远续辉煌"。多年来,马路镇人就是带着当年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把茶业做大做强,强力打造"茶旅一体化"战略,成绩骄人。这更是,"与时俱进,茶旅两张牌,共繁荣,齐发展;跟党同心,人文一脉衍,皆璀璨,大辉煌"。
马路镇俯瞰图
马路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不乏民间传说和史话轶闻。镇区东1公里处的老师坳,相传明洪武年间,一位道法较高的老师闻听九龙寺高僧道法高强,想比试高下。他身带"牛角","神棍"及"猪头三牲"路过老师坳,把猪头三牲等对着九龙寺摆好,神棍立好,然后面对九龙寺摇动师刀,连吹三声牛角,寺内大小神灯皆灭,钟鼓齐鸣。寺内高僧见状,立即披上袈裟,跪在主佛"如来佛祖"金身前,念咒祷告。不一会儿,寺内神灯复明,钟鼓声皆停,那位老师面前的猪头三牲和神棍自动跳起来,老师只知不是人家的对手,想逃跑,可肚子疼痛不止,越来越疼,倒地身亡。从此,此地就叫做老师坳。传说真假不重要,关键是,"斗法有高人,一时狂妄反丢命;修行无止境,几许张扬难做师。"
马路溪的试刀岩,距镇区13公里。《同治县志·古迹》载:"试刀岩在县西二百里的马路溪,有石如笋,高二丈,有刀痕。相传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平五溪蛮在此试刀。"又传,在试刀中,把石笋砍了约1米多长掉到土里,正好土里种有农作物,为保护作物和便于耕作,又把石头搬了上去。搬上去后,因砍细了一些而放不牢,兵士又捡了几个小石头上去设好,至今仍可清楚看到。我有幸到此一游,诗情涌动间,吟曰:"将军八面威,牛刀小试;壮士十分胆,武艺不凡"。马路溪白斗坡仙娘屋边有一个墩刀岩,相传是马援路过此地,想歇一口气,把刀往石头上一墩,石头上墩了小碗大一个洞,约五六寸深,后来洞中之水不管晴多久都不干,人称仙水。于是,又吟一联:"仙水何来,问神工鬼斧;刀岩永在,鉴地久天长。"
马路镇景观
马路镇也是块红色宝地,距镇区9公里的湖南坡,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先后在此辗转二次与敌人周旋,而此处茶叶独佳,据说清初,山西、陕西茶商皆以先得此茶为快,还以"湖南茶坡"四字题打油诗一首:"湖通四海遍地游,南山松柏永千秋,坡土名茶仙香味,茶得丰收万古留。"此时此刻,我大胆想象,当年的红军将士与敌人周旋,饱饮了香茶的红军健儿肯定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于是,有感吟曰:"遥想当年,香茶一碗红军乐;遐思今日,极茗三杯锦业长。"
啊,来马路镇品茶题联,不论连山连水,还是歌景歌情,最后的笔触还是落在"茶"上。马路镇大旺村"千秋界",相传元朝末年一朝官四十岁就白发苍苍,因不适政俗,弃官来此地云游,见此处风景独佳,就依山傍水建一草堂居住,常饮以泉茗,开荒造地,种粮果茶疏,悠哉乐哉,偶有樵夫见过称之为"千岁茶人"。三十年后,朱元璋登基,改朝换代,千岁茶人的至交名权想请其出山,未果,还将其居住之地起名"千秋界",赋诗曰:"会于石泉间,工处松竹下;叙旧三十年,赐名千秋界。"于是乎,我也激动不已,吟曰:"千秋界上越千年,仙人何在;百卷史中寻百岁,老寿齐天。"
茶叶基地
来马路镇,真是不虚此行。咱也做回李杜,洒脱胜过古人,不逍遥吗?于是,我即兴曰,"品茗涌香风,莫负春宵一刻;开心临化境,又能秋月几何?"春华秋实,古人对此感悟的如醉如痴。今日之行,更要莫负春宵,珍惜秋月,人生又几何?这,不正是人生最惬意之处吗?倘若王维重生,杜少陵再世,乃何等的幸事。可是,也只能"流年掩往事;新景慰昨天。"放声高歌吧,"人生岁月何其短;风物江山不必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