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老爸写了篇给儿子起名的文章,苏轼作了首给儿子起名的诗

2019-10-29   中华人APP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就占了三席,号称“三苏”。一户人家甚是了得。

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三苏”塑像

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名二子说》文如下: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插图

这文章的意思是: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这样好啊,车毁马亡,也就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苏家二子果然了得

明智的苏洵,希望二子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

苏洵主张既要多读书,又要多走路(即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洵自己在青年时代几乎将蜀中山水走遍。在苏轼、苏辙20岁左右时,苏洵带领他俩两次出蜀赴京(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一次走陆路(金牛道/褒斜道),一次走水路(三峡/江陵),让二子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走水路那一次(嘉祐四年,1059年),他们父子仨途中作诗100首,后汇编为《南行集》,其中苏轼作品就有40首。这是现存苏轼诗歌中最早的一批作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当春天来临、草芽破土之时,苏轼兄弟就跟随大人外出踏青,利用各种机会触摸自然山水。后来苏轼宦游在外,仍保持着踏青习惯。天地的灵气、山野的风雨、草木的神韵成为苏轼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无言的老师。苏轼最终能圆融儒、释、道三家以处事应物,从刚直执拗、不避锋芒转向宠辱不惊、随缘自适,应得益于父亲的教诲,亦得益于他遵从父嘱而去与大自然一直做亲密的接触,从而悟出淡定、平和、包容、旷达之道。

良好的家风家教特别是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尤为重要。苏洵在《祭亡妻文》中曾提到夫人程氏对苏轼兄弟的影响:“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

程夫人相夫教子(雕塑)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在所上《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中说:“其要不出六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勤,四曰慎,五曰诚,六曰明。”这是他总结的为君之道,也是他向自己提出的为官之道。他在从政为官的40年间,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遭贬谪远渡澹州(今属海南省),苏轼都始终关心民生疾苦,尽力为民多办实事、好事。每履一职,每到一地,都留下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美名。所以,苏轼不仅以诗文书画传世百代,而且还以好官、清官流芳千古。而这一切的原点、起点,则在其父苏洵、其母程氏营构并践行的立志勤学、自强不息、廉洁清白、爱国亲民的家风里。

苏洵写《名二子说》10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6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间密窥。

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18岁的苏辙有疑问,指以问21岁的苏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

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苏轼为儿子起名,也是一波三折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苏轼有篇《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语言浅白易懂,仅28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惟愿孩儿愚且鲁

《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

“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

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

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

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

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

苏轼给孩儿取名,用的是“辶”

苏轼给大儿子取的名,叫“苏迈”。这个“迈”字,就是迈步,带有一股豪情之气,也表现出他年轻时的一股昂扬的朝气

伴随着他生活阅历的丰富,也伴随着他遭遇厄运的增多,他给后来的几个儿子取名,就显得中庸与平和。他给第二个孩儿取的名字叫“苏迨”,迨的字义为“等到,到达”。能够平顺地走完人生,也是一件幸事

苏轼给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叫“苏过”,过的字义为“经过,度过”。安然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就好

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22岁的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第四个儿子。苏轼为他这最小一个孩儿取名为“苏遁”。此时苏轼正遵照父亲的遗命,为《易经》作《传》,“遁”取自《易经》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远离政治旋涡、消遁、归隐的意思,这一卦的爻辞中说:“嘉遁,贞吉”,“好遁,君子吉”。可见这个名字,既寓有自己远遁世外之义,又包含着对儿子的诸多美好祝愿。

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第四个儿子

遁儿满月之时,苏轼想起昔日自己名噪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自嘲了《洗儿诗》。这时候的苏轼,已到了铅华落尽只向禅的境界

在踬踣的人生路上,苏轼是真正领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要义

后人学了些皮毛

从“车”字旁”到“辶”字旁,寄予了苏家两辈人对后代子孙人生平顺的愿望。虽然人生的境况难以预期,但是,许下个愿望,总归是好的。前程有个暗示的曙色,往往会添加前行的动力!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与苏轼唱反调——

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

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

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

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

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