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教士阶层富得流油,底层百姓却一贫如洗,真实原因令人愤怒

2020-01-25   春秋史馆

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还是一个世俗化国家,巴列维王朝在美国支持下进行西方化改革,以美国为蓝本进行现代化改造。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非常成功,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工业年增长率15%,国民生产总值从104亿美元增加到了510亿美元。然而,这些成果仅限于德黑兰等大城市,德黑兰以外的农村地区还是一片蛮荒,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伊朗总人口3370万,城市人口就有1590万。

在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达12%,农村人口消费总额仅占全国的19%,最穷的17%的人口只有1%的收入。所以,巴列维时代不是贫民的时代,而是德黑兰富裕阶层的时代,外界宣传的巴列维王朝并不值得称赞。霍梅尼振臂一呼,立刻有超过1000万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罢免国王,让霍梅尼回国。

伊斯兰革命发生得太突然,出乎所有国家的意料,连美国都没有想到,一个现代化的政权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被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彻底推翻。然而,伊斯兰革命并没有给伊朗带来新的变化,底层民众没有得到霍梅尼承诺的土地和财富,依旧一贫如洗,只是统治阶级从官僚阶层变成了教士阶层。

教士阶层掌控了国家财富,他们以基金会的形式控制了伊朗各行各业,掌握的财富占伊朗GDP的80%,基金会的大权则掌握在伊朗教士家族手中。据统计,300个教士家族掌握着伊朗60%以上的财富,剩下的则被几千个教士瓜分,底层百姓只占很少一部分。伊朗的经济命脉石油,也被掌控在伊斯兰革命卫队手中,每年收益高达几百亿美元,最后也通过各种方式流转到教士手中。

教士阶层富得流油,底层阶级却一贫如洗,尽管伊朗政府利用宗教进行了精神麻痹,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神权并不能拯救这个国家。近些年,伊朗各地频繁爆发游行示威活动,内部矛盾激烈,如果不是美国突然发难,那么光是内部矛盾就足以让鲁哈尼政府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