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来源:今日头条号“乐亭故乡人”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这个话题非常大众化,几乎所有的故乡,都有那么一条属于自己的小河。不同的是,我的老家离河真得是太近了——在没有搬家到现在的村庄之前,我的老家的东墙山是依在河堤上筑起来的,高一米半左右、宽十几米的河堤下,是从南到北一条干净平整的砂质河岸。我们小的时候,周边田地还没有开发稻田,老家(最初是南沟村,五六户人家)北面一里地左右的树行子村(现在的老家)仅有一条东西向的石桥,修水闸、引淡水,应该是80年代中期的时候了。
所以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我们的小学生涯是在小河的陪伴下度过的,因为我们的学校——安家海小学,距离我们南沟村仅有2里地的路程。那时不像现在,好多小学、初中学校都逐渐兼并了,需要父母开车去送;那时各家的孩子们也多,一到上学都是结伴同去,虽然我们这个几户人家的村子里只有兄长、春生、春东等三五个人,但来自村北树行子村的可有一大堆:小五、小六、会来、连珠、保民……所以,往往是成群结队的。
夏天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的洗着澡、下着排沟、摸着雨、打着水仗。单说冬天上学,记忆最深的就是撑冰车和燎荒了。
几乎每户人家,都由父亲亲手制作一个冰车:一块厚厚的木板,在一面上的两侧并行钉好一根木棍,在木棍上再各固定上一根锃亮的钢条,这样一个简陋的冰车就做好了;再找来两根合手的木棍,在一端各固定好两根钢条,作为冰撑。上学时,十来号子大小孩子头,人手一个冰车,将之同时放在冻结底的冰面上,一声号令,大家左右双手,持着冰撑,交错用力,飞速驰向不远处的学校。当然,也是经常闹笑话的。比如赶上谁家冰车作得不牢,半路上冰车突然撒了架子,坐冰车的倒霉蛋不是摔下来在冰面上出溜老远,就是被周围伙伴们疾驰的冰车连番冲撞,狼狈不堪。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遇上冰窟窿。那时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冬天里就有不少人到河面上破冰淘鱼,就是隔了一夜,冰窟也未冻严,赶巧谁的冰车从冰窟窿上过,肯定闹个人仰马翻,我就记得有一位小伙伴翻车后掉到冰窟窿里面的,不过那个年头的天也真是冷得出奇,河底很少有水流动,倒也无大碍,闹得虚惊一场。
到了放学时分,还是乘冰车回家,我们这帮孩子们童心未泯,常常跑到河对岸,玩洋火枪的游戏,有那么一两个调皮捣蛋惯了的,就会用火柴把岸边的荒草点燃,一时,红红的火苗从北往南窜了开去,甚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