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5期|“乡村风俗”乐亭庙会:民俗文化与区域经济结合点

2020-01-13     乐亭故乡人

作者:王占连、呼晓川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庙会,乡村多称过庙、赶庙、逛庙、赶会等。早年,乐亭庙会非常盛行,那浓郁的民风民俗与当地经济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庙会场景,给现在的中老年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一、难忘的乐亭庙会

关于庙会的由来,大概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从封建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崇尚佛法,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的纪念庙宇到处兴建,各式各样的祭祀盛会应运而生。商人见有利可图,便乘机来庙前摆设摊点,兜售生意,逐渐形成庙会??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乐亭县域全年大小庙会有60场次以上。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五到十月十五,庙会连绵不断,尤以四月为盛。如正月十五灯节,乐亭城内张仙庙开放,异常热闹。二月十五、二月十九为观音庙会,井坨张庄、朱各庄等地庙会开放。三月三为庞各庄及双庙真武庙庙会,四月四是庙上郎君庙庙会,四月初八,城关庙门全部开放。四月十八为娘娘庙庙会,城关、中堡乡安各庄庙门开放。四月二十八是阎各庄药王庙庙会,五月十三关帝庙龙王庙庙会,十月十五城西娘娘庙庙会……

乐亭大型庙会有农历四月十八安各庄庙会、四月二十八阎各庄庙会和县城四月初八城内庙会。为迎接庙会的到来,庙会所在地的村民们往往提早动手,张罗准备。扎戏棚、搭戏台,请亲戚朋友来家住几天,逛庙会,看大戏。乐亭城内商家、小贩和来自京、津、唐和东北各地的商家,纷纷在庙会中心地带搭建起售货棚。

庙会当天,庙堂之上,烟雾弥漫。一些善男信女,对所奉神佛焚香膜拜,为自己和家人祈福求寿。娱乐场地,踩高跷、变魔术、舞龙狮、唱评戏、扭秧歌、练杂技……娱乐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人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在庙会期间,由商家出钱请戏班,搭建可容千人的露天大戏台。在当时的农村,平日只能看到皮影戏,难以看到真人演大戏。要看大戏,只有等到一年一度的庙会。每当戏一开场,台下黑压压人头攒动,甚是热闹。当时的一些传统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桃花庵》、《马寡妇开店》等等,常被人津津乐道。除了爱看唱大戏,人们还爱看跑马戏。布幔围住的一个空场中央,竖起一根高杆,上面系套环,插彩旗。买票者可以进入场内看杂技、马术;舍不得花钱买票的。只能在场外听热闹。只有高空吊环节目,可以让场内外共同一饱眼福。这是马戏团最后的一个节目,多是由身着彩衣的少女,攀上高杆,表演穿环、吊环动作。由于木杆过高,布幔无法遮拦,只好内外共同观看,每到惊险之处,更是内外齐声喝彩。商贸区域,棚铺连着棚铺,遮天蔽日。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民间工艺……交易场地内花样繁多;干鲜果品、风味小吃、煎炒烹炸、酸甜麻辣……服务摊点叫人一饱口福。跟随大人逛庙会的孩子们,最爱来此看新鲜,还能顺便得到大人的“恩典”??买上些小食品和小玩意儿。女孩子最感兴趣的是香草、香面。香草被编成各种小动物的造型,香面被缝装进小花布口袋里,好看好玩,且价钱又便宜。女孩子们买到手后,把香草系在衣扣上,香袋则用花线系住,套在项上藏在外衣里面。这样一来,远远就可以闻到一股幽香。男孩子在乎的是玩具。玩具摊儿上,木制的,竹制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买一件回家,可以尽情地玩耍。此外,吹糖人儿、捏泥人儿、刻影人儿的摊点,也会吸引男女老少驻足围观。整个庙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加上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器乐声、说唱声、喝彩声、嘻笑声……真是热火朝天。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会持续四五天,简直称得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商贸“黄金周”。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曾组织过庙会活动,用以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物资交流,或借以宣传政府的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1958年以后,乐亭庙会逐渐衰退,“文革”的“暴风骤雨”更使其彻底销声匿迹。

二、乐亭庙会的基本特征

1、庙会作为一种民间活动,具有一定的宗教观念和封建迷信色彩。乐亭各处庙会一般都有来历,或有一段神话故事传说。如乐亭城关四月初八的三官庙会,是为了祭祀三国刘、关、张的。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四月二十八阎各庄药王庙庙会,是为了祭祀“百谷之神”神农氏。真武庙庙会是为了祭祀“北方之神”真武大帝。旧时,人们上庙会常常伴有许愿求福、问医取药、驱魔修德等风情。

2、乐亭庙会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祭祀活动体现当地的风俗习惯之外,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大多是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特定的场所,众多的观赏者,为许多艺术门类生成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乐亭大鼓、皮影、秧歌等体现地方特色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奇葩,无疑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3、乐亭庙会作为一种经贸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民俗文化的带动。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进行物资交流活动,就这一点讲,庙会近似于集贸市场。但是,庙会又不等同于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以物资交流为主,而庙会却包含着较重的民俗文化含量,而且民俗文化带动了经贸活动。从庙会的起源看,最初主要是一种祭祀活动,由祭祀活动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却为生意人提供了商机,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准确地说,文化先行搭台,经济随后唱戏。

上述基本特征表明,庙会既不是单纯的民间文化活动,也不是纯粹的集市贸易场所,而是民俗文化与经贸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它是以自发性的民间活动为载体,将浓郁的民风民俗与当地经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民俗文化的一个亮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fUfn28BUQOea5OwNA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