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7期|“教育丰碑”百善学校——享誉关内外

2020-02-16     乐亭故乡人

作者:织文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7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

百善学校位居乐亭城东南25里的何新庄。校园占地面积19500平方米,是卓越的民族资本家武百祥、赵禅堂投资兴建的。

武百祥,1878年出生在乐亭县何新庄村。他9岁入私塾就读,13岁随舅父闯关东,当过学徒,也曾沿街叫卖,经营过小本生意,历几次磨难、周折,终以他的胆识和谋略,使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有了很大发展,积资日丰,创办了哈尔滨第一流的全国闻名的新型企业??同记商场、工厂、大罗新商场、大同百货商店,为中国民族工商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武百祥出身贫苦、为人正派、一生坎坷。在少年时代,武百祥热爱读书,渴求知识。他看到农村有很多孩子因家贫上不起学,那时候,他就立下誓言:“将来有一天我武百祥要是发迹,一定要盖一所顶好顶好的学堂,我还请顶好顶好的先生,让咱们的孩子受顶好顶好的教育,个个有出息……”后来在激烈的商场博斗中,他又亲尝了没有文化的难处和痛苦,更看到世界上列强依据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厚的经济实力,在商业竞争中实行拢断。他深深感到:要发展中国经济,非提高民族文化科学无以为功。他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文化,就愚昧,就受人欺负,就过不上好日子。一个国家要不重视知识,就会贫穷落后,就会受外国的欺负,怎么办呢?首先就是要学习,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这些都是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所以,他经商发迹后,就毅然与好友赵禅堂共同投资现洋10万元,决定在家乡何新庄建立一所学校,并把自家武园300亩坟茔地的收入作为学校的基金,每年还为学校筹措经费。来实现自己从小立下的兴教办学的宏愿。

当时,武百祥已年近五十,但他仍在激烈的商战中腾出时间,亲自绘制校园规划图纸,设计大礼堂造型,并从天津请来能工巧匠施工。1928年,学校破土动工,1929年建成开始招生授业,直至于1936年全部落成,形成规模。武百祥先生亲自为学校命名为“百善学校”。

新建成的百善学校,位居在何新庄村东,远远望去,崭新的校园雄伟壮观。学生出入的学校西门脸上,映入眼帘的是四个醒目的大字:“百善学校”。

进入校门,回首上望,在里门脸上方书写着警世格言:“千秋一载”。

院内,用石块铺就了平坦笔直的30米长、4米宽的甬路。甬路两侧,翠柏齐整有序;在甬路尽头,是通往东面小院的职工宿舍;甬路北面,亦有二门和礼堂遥遥相对。甬路环绕的、飞檐大瓦的礼堂雄居在学校中央,占地320平方米,里面可容纳千人。礼堂建筑造型新颖别致,方条形的基座,宏伟的墙壁,工艺精巧顶饰,特别是精雕细刻的屋檐,四角镶嵌着昂起的龙头,呈腾飞状。檐下四壁绘有“红楼梦”、“八仙过海”、“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图案,绘制艺术精巧,内容健康,喻义深刻。学生观赏后,既陶冶了情操,又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

校园内遍植翠柏、杨柳、鲜花,馨香四溢。在宽阔的操场周围,白杨成行,洋槐浓郁,环境优美。

在校园里排列着教室、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伙房、餐厅、医务室、浴室、教工学生宿舍等百余间。其建筑布局合理,朴素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幢供教学使用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西式楼,巍然挺立。在楼上还建有半人高的女儿墙,房屋相对,幽雅肃穆,美观大方,显示出学校蒸蒸日上的气势。礼堂、西式楼、排列有序的校舍和院内的花草树木交相辉映,使整个校园充溢着威仪别致的文化氛围。

百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教学条件也比较充足。在宽敞明亮教室里,学生们使用的是坡形活盖的单人桌,坐的是单人椅;座落于大礼堂正北学校儿童图书馆占地80.5平方米,是武百祥老先生亲自设计,门脸全部由水磨石装修而成,凝聚了武老先生的一片心血。图书馆前后全部为门窗,室内光线充足,宽敞明亮。书橱分列两旁,图书陈列井然。儿童读物、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各类存书千种之多,藏书达万册以上,其中还有《万有文库》一部;学校还藏有供教学使用的各种动植物标本;供音乐教学使用的有风琴、手风琴、二胡等各式各样的音乐器材;体育运动器材有木马、跳箱、荡床、滑梯、秋千、巨人步、轩轾梯、单杠、双杠、联合运动器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各种大小球类一应俱全。

学校管理比较规范,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主要课程有国语、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写字、手工等。

百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大多数教师是以高薪从平、津、保等地大专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聘请的优秀毕业生。如教师李光斗,毕业于保定二师,吕宏业毕业于北京第二师范。特别是用重金聘请学校校长,如第一任校长卢秉征,保定师范大学毕业,原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他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多才多艺,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督促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卢校长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堪称教师、学生的楷模。

为加强学校管理,学校还设训育主任、教务主任、班级任、科任、外语、园艺教师等。

百善学校校规校纪严明。自建校招生,武百祥先生就向教师员工阐明办学的目的,并亲自为学校题写了:“勤、朴、诚、勇”四个大字的校训,以此来做为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标准。学校规定:统一校服。女生一律穿黑裙子、灰上衣、白球鞋;男生一律穿全身海蓝制服、白帽子、白球鞋。学校东北角开一大门,平时紧闭;西南角开一正门,门内设一传达室,平时不允许学生进出校门,生人更不得擅自入内;放学必须以班为单位排队回家,并有教师护送出校门。学生宿舍统一要求,一律铺灰毯子,布置规范。作业本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发放。

学校师道尊严较重,当时还使用板子,上面刻着:“忠言逆耳利于行”。

学习期间,每天坚持上朝会、唱三民主义歌、唱校歌、背诵孙中山总理遗训,并向孙中山遗像静默三分钟。这在当时是向学生进行的三民主义教育。在严格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教育学生重礼貌、懂人情、守纪律、亲师友、爱学习。在武百祥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百善学校建校多年校风纯正,教学秩序井然。

百善学校初建成时,设一、二、三年级三个班,男女合班,每班40余人。以后逐年增设班级,学生的来源除附近村子的孩子们外,还有县内外富家子弟也慕名陆续来这里住宿就读,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1932年,百善学校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全校共设有12个班,形成了1??6年级均为双轨班。如百善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原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李永芳回忆说:“百善学校的规模、环境就是在当时的北京也是绝无仅有。”由此可见当时百善学校在当时之办学规模。

由于百善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在教学中除使用规定的课本外,学校还发动教师多方搜集课外读物,自编教材、讲义,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尤其是注意劳动教育,将劳动学习基地设在武园。各年级都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意义的劳动,定期去到武园学习、实践。主要是学习家畜、蜜蜂、家兔的饲养,果树嫁接,农作物、蔬菜的种植实验及农产品加工等。在学习实习时,还设有专门技术人员于祝臣负责技术指导。劳动实习锻炼,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当时,百善学校是县内占地面积大、教学设备全、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之一。因学校管理严格,规章制度健全。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为加强教学监督,每学期统一组织考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会考中,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7年末,县在汤家河桑园学校举行三、四年级统考,曹方伯校长亲自带队,组识学生参考。结果,三年级前8名、四年级前12名均为百善学生。当时,百善学校的成绩轰动了整个乐亭县,令人刮目相看。

百善学校的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思想进步,引导学生爱国爱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消息传到百善学校,爱国师生无不痛心疾首,高年级学生纷纷写文章、日记声讨日寇滔天罪行。1943年,百善学校师生接受抗日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以后,抗日情绪为之高涨,民族觉悟大为提高。对日寇更加仇视,对某些教师的亲日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进步教师赵醒民(卫华)、李云凌(彭飞)的组识带领下,发动教师、学生掀起爱国学潮,愤怒的教师和学生打了亲日的反动日语教员朱士儒(朱二本),并驱逐了亲日派教师。百善学校师生们的革命举动,受到了我民主政府、八路军部队的鼓励和支持。学潮过后,有几十名师生参加了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善学校教师竟存(张沛珩)、白存、朱燕等为宣传抗日,成立了业余剧团。他们白天教书,晚上排练演出。并在1944年县委召开的“七一”纪念大会上演出,演出节目除抗日歌曲外,还有竟存编写、朱燕做主题歌的话剧《奋斗》,县委领导看后十分满意,县委书记李海涛为剧团命名为“七月剧社”。

百善学校从1929年开始招生到1945年,共有近千人毕业,升入中学继而考上大学深造的就有一百多人。当时,学校既为家乡培养人才,又为同记输送合格员工?凡是百善学校毕业的毕业生,可以拿着毕业证,直接进入哈尔滨“同记商场”和“大罗新商店”工作;愿意升学的,可以免试入昌黎汇文中学深造。这种待遇在一般学校中是不多见的。

百善学校的建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学子。其中很多人早年参加革命,成为我党政机关的高级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在东北商场上?特别是哈尔滨商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商业骄子,轰动了乐亭县,享誉关内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vEoenABgx9BqZZIFS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