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流传着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 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开封的地下到底压着几座城?如果真埋有城,那么分别是哪些朝代的城?
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考古论证。但是,人们结合开封屡遭水淹的史实和民间的传说,都坚信"城摞城"的真实性。
考古发现"门摞门"的奇观
1983年,在午朝门的石狮子地面以下4米处,开封博物馆考古队勘探到一些建筑残迹,初步探明是建筑物的基址,再往深处发掘,竟然发现还有一层遗存。考古专家根据这两处基址的位置,结合文献记载,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科学判断:上层的基址是明朝周王府的南门端礼门;下部也是一座门址,初步断定是宋代的,但还不能认定是哪座门。
"城摞城"遗址已被保护起来
两年后,开封考古队又在正南方向的新街口地面以下4.5米处,发现一座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的城门遗址,判断这应是明周王府萧墙的正南门即午门。再往下发掘,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午门遗址下面还有两层城门遗址,判断出其分别是金朝的皇宫正门承天门和一座宋代的门址。若干年后,才确认出这座宋代的门址是北宋皇宫的南门宣德门,距地表8米多深。
从这种"门摞门"的奇观窥斑见豹,说明"城摞城"有很大的可能性。
开封灭顶之灾与城摞城的形成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决鸿沟,淹没魏国都城大梁。该城在今地下14米处。
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官兵决黄河水,水淹开封城,37万人只有3万人生还。明朝省城开封在今地下5米处。 1841年六月,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清省府开封城在今地下3米处。
不同朝代的底层叠加在了一起
从金明昌年间,随着黄河改道,紧靠黄河的开封自此不断受到侵袭。据史书记载,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到1944年,前后764年间,共决溢338处,开封市区被淹有七八次之多。
现在世界上有中轴线的城市本来就不多,可城市中轴线千年不变,并一层层叠压的,除了开封,没有第二家。
"路摞路"奇观又是怎么回事?
经考古探明,在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也就是现在繁华的中山路地下,分别叠压着清代和明代的路面,再往下更是让人振奋,原来竟是北宋东京城被称为御街的南北中轴线!
后来的考古勘测表明,在今天开封龙亭景区地下约8米深处,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遗址,上面依次被金代的皇城与明朝周王府的紫禁城遗址叠压着。内城是皇城外的第二道城,考古工作者对宋内城北墙西段的发掘表明,明、金、宋三座城墙自上而下确实是层层叠压的。
马道摞马道
门摞门、路摞路、墙摞墙,以至于马道摞马道,到最后的城摞城,这些千古奇观,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的变迁历史。
随着考古勘探的进一步深入,现已探明,在开封地下3~14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地面以下14米左右是魏国的大梁城;地下12米左右是唐代的汴州城;地下8米左右是北宋的东京城;地下6米左右是金代的汴京城;地下5~6米是明代的开封城;地下3米左右则是清代的开封城。
其中大梁、东京和汴京是3座国都,明清开封城是2座省城,汴州则是唐代的中原重镇。
"城摞城"天下奇观是怎么造成的?
一句话,是开封屡遭水患和兵灾形成的。压在最下面的魏都大梁城的宏大规模值得一说。现已探明,它东西宽约5.8千米,南北约6.4千米,面积比现在的开封城区稍大一些。而最引人注目的北宋东京城的情况将在下篇专门讲述。
开封城摞城奇观,不仅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罕见特例,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中外古都史的"活化石",它不仅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象征着开封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