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起苏州的书店,大家多半会想起金鸡湖畔的诚品,但那里更像是一个网红打卡的文化地标,永远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高颜值的空间里感受着现代商业味的浓厚。
而从前呢,苏州人淘书买书没这么多花哨的讲究,要么去新华书店,要么就去司前街上的文化市场。
最早苏州文化市场位于南门附近,正好在工人文化宫对面,2004年搬迁至司前街117号,从此就一直在那里住进了几代苏州人学生时代的记忆里。
在网购发达以前,文化市场可以说是全苏州城买书、买文化产品的圣地,现在看来文化市场不过三层楼,地方算不上大,但那时候就觉得一天都逛不完。
一楼应该是最热闹的,硕大张扬的招牌,到处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在书丛与人海里想要转身都变得很困难。
一楼的书绝大多数都是教辅材料,每年寒暑假、开学前,这里就成了中小学生和他们家长的世界,从幼儿识字、到小学初中的课外辅导再到各类专业考试教材,这让当年还在读小学的我顿时感觉前途一片“灰暗”——居然能有这么多?!学得完吗?
好在除了各类模拟卷、全真卷,还有许多经典的“课外读物”可以抚慰年幼的心,封面装饰得花里胡哨的校园言情小说、奇幻故事可是当年校园里最流行的读物。
不过这类书籍都被家长们看做是洪水猛兽,反正不是什么正经书。真正撑起了课外读物半壁江山的还是老师们推荐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里面的故事不知成了多少学生作文里必备的素材。
以前每次拿到《读者》,都会先翻到34页
等到高考后心想终于可以远离文化市场了,到了大学阶段就能解脱了吧。事实证明简直太天真了!四六级、托福雅思、公务员考试……还是逃不了文化市场一楼的范围嘛。
与一楼相比,文化市场的二楼就没那么热闹了,那电梯似乎永远都是不开的,每次都当成楼梯一样走上去。二楼呢主要是书法、美术专业的用品,三楼则是以文具为主,越往上人就越少。
曾经的三楼承包了多少少男少女的青春痕迹,一张张明星的海报,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一张贴纸都可以让当年稚嫩的脸庞洋溢起纯粹的幸福。
多少人的学生时代在这里买了一张张周杰伦、林俊杰的CD,亦或是一盘游戏碟或是电影,从一堆琳琅满目的商品里淘到自己心仪的尖货,那种感觉别提有多美妙了。
到现在文化市场三楼已被文具店占了一大半,明星周边的铺子早已成了一种小鲜肉的天下,而那些游戏、电影的光碟更是被逼到了角落,可能都快要消失了吧。
而在整个文化市场里,还有家画风最独特的小书店,弘文书店。有人开玩笑说,整个文化市场的其他店铺都是“市场”,只有他们家在负责“文化”。
弘文书店的变迁
的确,在一众教辅材料、畅销书籍的海洋里,这家专注于人文社科书籍的书店显得那么特别。而这样的书店也被读者称之为独立书店。
2014年,曾经苏州最知名的独立书店蓝色书店关门(当年还在南门的文化市场与蓝色书店做过一段时间的邻居),当时在朋友圈还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多少老读者感慨万千,这么大的苏州还有书店的容身之所吗?
但谁也没想到,不过几年时间,诚品书店、钟书阁、西西弗……一个又一个更新、更时尚、更丰富的书店把苏州人的文化市场装点得欣欣向荣,也许这是属于一个大品牌的大时代吧。
与他们相比,文化市场实在太老迈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它,也应该寻求新的改变与出路了。
苏州钟书阁
像活在上个时代的文化市场
真正爱阅读的人永远喜欢逛书店,逛书店的感觉永远比在手机上划屏幕来的生动真实。尽管曾经那些小巧的独立书店要么消失在记忆里,要么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过着与世无争的清淡日子。
但我们还是喜欢那种在城市里闲逛,突然与某个小书店不期而遇的惊喜,也许是因为淘到了一本绝版的《九品官人法研究》,也许是因为看到一套完整的理想国译丛,又也许,只是因为收获了一段宁静深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