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只要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那栏,就一定能看到标着“钱穆”大名的著作,要是哪家书店没有,那苏州人一定会说那家书店“蛮蹩脚格”。
钱穆,近代中国学术界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也是公认的四大历史学家之一。他虽然出生在太湖彼岸的无锡,一辈子却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在百年之后也选择归葬在太湖这头的西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钱穆和苏州的那些事。
钱穆
钱穆的父亲英年早逝,所以从小他就在母亲的拉扯下一边苦读一边长大,从家门口的私塾到常州再到南京,他求学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16岁那年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到了1927年,在友人的推荐下他来到了苏州,在三元坊边的苏州中学任教,而就在这前身是范仲淹创立的苏州府学的千年文脉之地,钱穆不仅结识了一群挚友,也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
那个时期的苏州中学聚集了一大批知名的学者,在当时的校长、近代著名教育家汪懋祖的带领下,陈去病、吕思勉、吴梅、吕叔湘等国内知名学者纷纷被请来做学校老师。
苏州中学
可以说那时候的苏州中学不仅风景如园林十分怡人,文化与学术氛围更是令人羡慕,一心治学的钱穆来到这里过上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日子。
他的名篇《先秦诸子系年》以及大型丛书《万有文库》中的《墨子》、《王守仁》两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耦园
他的足迹遍布苏州,当年河南大学南迁把校址设在了怡园,钱穆就在沧浪亭附近上过课;他还在耦园读过书,就在园内城曲草堂上的“补读旧书楼”,在窗外满园春色的陪伴下收获了许多创作的灵感。
不过呢,一门心思搞学术研究的钱穆正是因为太专注还差点和胡适闹了矛盾。那是 1928年的一个秋天,校长汪懋祖请已经名满天下的胡适来苏州演讲。
钱穆与胡适
来之前就有人跟胡适提起,到苏州你一定要见下那个厉害的钱穆。巧的是讲座当天钱穆刚好坐在第一排,校长就顺势让钱穆上台和胡适郑重见面。
别人初次见面肯定是一阵寒暄,但这两位大师却是一阵尬聊,因为当时钱穆正在编撰《先秦诸子系年》,被一些学术问题所困扰,所以想都没想就向胡适请教了起来。可这些问题根本不属于胡适的研究领域,结果就是“适之无以对”,当时的气氛可想而知。
《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据说当晚一群人吃好饭顺便游览了拙政园后,胡适说什么都不肯在苏州过夜,坚持要走。事后钱穆回忆起来才明白,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以生僻之书询问,事近刁难”,把胡适给“气走了”。也许这件事就为两人后半生的恩恩怨怨埋下了伏笔吧。
时间来到1930年,钱穆遇到了也许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而导演这次转折的正是一个同样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的苏州人顾颉刚。
顾颉刚
原来顾颉刚也受到邀请回到家乡演讲,于是也在苏中结识了钱穆,仅仅是匆匆翻阅钱穆的著作后他就感到十分震惊,当时就对钱穆说你这样的才能待在中学有点可惜了,应该去大学教书才行!
顾颉刚的一番感慨可不是社交场合的寒暄,他转头就向中山大学认真推荐起钱穆来。不过校长汪懋祖可不肯轻易放钱穆走,在他极力挽留下钱穆也决定继续留在苏中。
没多久钱穆发表的《刘向歆父子年谱》文章终于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就连千里之外的北平都在热议江南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
钱穆在北大课堂
于是顾颉刚感到时机成熟了,便向燕京大学推荐钱穆,要知道钱穆虽然一直在教书,但其实他本人的学历不过是高中(而且还没毕业),所以去大学教书自然会受到不少阻力。
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创作的学术著作终于叩开了象牙塔的大门,于是他决定迈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走上了大学的讲坛,而从此以后他一步一步,在中国近当代学术界的版图上深深刻上了他的姓名。
钱穆后半辈子几乎都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一直想要落叶归根。1990年去世之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想要回到家乡为他找一个长眠之地。
先是去了老家无锡,但看了几块风水宝地后钱夫人都不太满意。于是就一路来到太湖的另一侧,结果就在西山岛上钱夫人一眼相中了一个叫做俞家渡村的地方。
钱穆墓
那里有座小山(石皮山),满坡的翠绿一直流向太湖边,远山如黛近水如烟,一派宁静致远,像极了钱穆夫妇曾经在香港定居时家中窗外看到的景象。此情此景,似乎早已是命中注定。
于是钱穆先生就在这里长眠了,陪伴他的是《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论语新解》等著作,是太湖边的湖光山色,是清风明月与松柏,也是永恒的、极少有人来打扰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