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不仅水多、园林多,宝塔也不少,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民谚说的,七塔八幢九馒头,什么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但是,有这样一座塔最神奇,因为它其实并不存在,而是活在许多戏曲迷的心里,那就是珍珠塔。
《珍珠塔》是苏州评弹(准确的说是苏州弹词)的经典篇目,自从在清代诞生以来就始终位列评弹热销榜,不仅深受听众的追捧,各个流派的艺人们也爱演。
越剧《珍珠塔》
这样的影响力甚至让这部弹词出了圈,还演绎出了越剧、淮剧、锡剧等多种不同版本,难怪在江南地区有这样的传言:
雷峰塔可以倒,《珍珠塔》唱不塌!
《珍珠塔》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说的就是一个落魄书生完成人生逆袭的事。故事发生在明代,男主角方卿本来是个标准的官三代,可惜豪门突生变故,满门抄封,无依无靠的方卿被迫背井离乡,跑去湖北襄阳投奔姑父姑母。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势利眼的姑母的冷嘲热讽,方卿哪里能忍得住这口气,不仅和姑母大吵一架,还狠狠发誓一定要考上功名证明给别人看,就差说出那句经典台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了。
唯一对男主另眼相看的当然就是女主,方卿的表姐陈翠娥。她对自己的这位表弟可以说是一见倾心,认定他是个潜力股,还偷偷让人送了不少钱物给方卿,为的就是能资助他进京赶考,而这些东西里就有她的家传之宝珍珠塔。
后来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男主肯定是高中状元,本来金榜题名就该衣锦还乡,但男主可牢牢记得当初自己被姑母侮辱时发的誓,于是乔装打扮成一个道士跑去姑母家报复,如同现在许多网络小说里“扮猪吃虎”的剧情,最终亮明身份既完成了对势利人的打脸,又功名美人双丰收,可以说是令听众大快人心。
故事的情节如今听起来当然不稀奇,但在当初就是格外有魅力,特别是在经过说书先生绝妙的演绎后那更是效果非凡。
比如说到方卿假扮道士来到姑母家,陈翠娥听到多年未见的未婚夫归来的消息当然是内心翻江倒海,激动、欣喜、忐忑不安……种种情绪像被打翻了五味瓶,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她一边下楼一边胡思乱想,脚步一会快一会慢。
据说她从楼上到楼下共走了18级台阶,而厉害的说书先生就整整说了18回,一级台阶一回书,大家可以想想这得说的多么天花乱坠!
锡剧《珍珠塔》电影版
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说书先生的口吐莲花下,《珍珠塔》的确被演绎出了苏州评弹的新高度。目前保存最早的是乾隆四十六年的版本(《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在这本的基础上还有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是评弹名家马如飞编纂的版本。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塔》的版本也越来越多,先是传到了魏珏卿,后又传至沈俭安、薛筱卿。这两位都是魏珏卿的徒弟,他俩搭档演出的《珍珠塔》是弹词界的大响档之一,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最受欢迎的人气组合。
他们在“马调”、“魏调”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嗓音特点巧妙地编排、饰演书中的角色。
比如沈俭安“嗓音哑糯,行腔委婉,韵味醇厚”,就负责方太太寻子、方卿哭诉这样的桥段;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锉锵,口角爽利”,就让他演陈翠娥痛责方卿等情节。
两种唱腔互相映衬,珠联璧合,难怪有人将他们称之为“塔王”(也有将魏珏卿称为塔王的),沙糯的“沈调”和刚健的“薛调”也成为苏州弹词界的新流派。
沈俭安、薛筱卿
《珍珠塔》之所以如此经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文本辞藻的华美,一共有一万六千多句唱词占了全书的百分之六十。
无论是连续十八句“因何”还是一口气七十二个“他”,这些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唱词才是这塔上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同里珍珠塔景园
相传《珍珠塔》的历史原型就发生在吴江同里古镇一位叫做陈王道的官员家中。从2001年开始就在这位陈御史的老宅基础上利用古建筑构件修了一座园林,虽然是仿建但也应有尽有,景色十分怡人。
园子的名字便顺势取作“珍珠塔景园”,就在退思园旁边。如果下次有朋友去同里古镇偶遇这座园子,仰着脖子找了半天,发出一声疑问:怎么没看见珍珠塔呢?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淡淡地回一句:这塔啊就在每个苏州戏迷的心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hJSsG4BMH2_cNUgb9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