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汽车早已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我们也早已从自行车王国变为汽车王国。根据2019年6月新鲜出炉的数据,苏州全市的汽车保有量超400万辆,位列全国第四,甚至比隔壁上海还要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汽车在苏州的发展历史。
直到上世纪30年代,苏州城里的大街小巷跑的主要还是马车或者人力三轮车,从没有一辆汽车出现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城内街巷都太窄,就算谁买来了汽车也根本没法开。
时间来到1936年,苏州城内不少地方都在拓宽马路,像是古城核心区域的景德路、观前街、宫巷还有阊门外的大街都已经足够宽敞具备了通车的条件。
马车
30年代北局小公园门口的黄包车
于是一位美籍医师惠路易给当时的吴县政府发去信函,说他打算在阊门外开办一所慈善性质的医疗诊所,为了出行方便想要在城区内开汽车。
后来得到批准后苏州城里就诞生了第一辆汽车。不过只能按照政府规定的路线跑,还得在车上注明特别标记,可想而知当年这辆车每一次出门都会受到沿路无数群众的注目礼,会不会让司机师傅压力山大?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个上路开车的人,苏州城内出现的汽车也就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里的“多”也只是相对过去的“无”而言的,小桥流水的苏州仍然是两只脚出行的天下。
1938年沦陷时期的苏州有了最早的公共汽车,到1946年苏州城里有可怜的2条线路、8辆公交车在运行,一条从观前街到火车站,另一条从火车站到胥门,可惜没能开多长时间就停了业。
早年间公交车车头还能看见时代的印记
1952年苏州城内公交车开始运营,依然只有2条线路(起点与终点都是火车站与人民桥)。过了2年交通信号灯姗姗来迟,警察叔叔们可以不那么辛苦了,不过对于司机来说开车却更得小心了。
一来路上大部分都是行人、自行车,二来当时的汽车都没有转向灯,想要拐弯可不像现在打个灯、鸣个笛就可以了。资料显示,当时汽车的驾驶舱内一般会在驾驶员右侧上方垂下一根扁铁,支着一个头绿身红的短箭状的标志物。
正常行驶时,箭头朝上;倒车时,把箭头拨向朝下即可。汽车若要拐弯,则用手去拨转短箭头,指向所要去的方向。警察见状,会根据当时的路面情况给出通过与否的手势。短箭内装小电珠,晚上开车也不用担心别人看不见标志,现在想想那些年开车还真是费劲啊。
那个年代在几乎没有私家车可言,要么是单位公家的,要么就是公交、长途跑客运的,一直到70年代,哪怕是苏州最重要的主干道人民路上都看不到多少汽车。
70年代苏州人民路
直到改革开放后,苏州和全国各地一样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路越来越宽,车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出现了私家车,汽车终于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从“凤凰”、“永久”变成了“桑塔纳”。尤其是在新世纪交替的时候,谁家里要是有一辆“桑塔纳2000”那可真是风光无限,家里的孩子在学校里说不定都会成为同学们心里的“孩子王”。
私家车多了汽车市场也应运而生,苏州的第一代车市东环路、南环路汽车市场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当然和现在的4S店比起来就像是过家家,能够买到的牌子也很少,吉达、桑塔纳还有一部分合资品牌轿车,车子的造型现在看起来也非常不酷。但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苏州的汽车市场迎来了史诗般的飞跃。
据介绍2001年苏州汽车上牌量只有400辆,而没用几年这个数字就突破了10万大关,很快位居全省第一。
10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205万,到今天更是一举突破了400万。2017年12月苏州第一块新能源车牌公布、2019年1月苏U号牌正式启用,苏州也成为江苏省首个启用双号牌的城市。
不到20年,从400到400万,这样开挂般的速度,不正是这座城市这个时代最生动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