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家庭电影队诞生了

2019-09-17   中华人APP

1982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日子,也是我们全家最骄傲的日子——家庭电影队诞生了。蓦然回首那过去的岁月,自豪与自信依旧不减。

大胆设想

20世纪80年代,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中一大批农民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物质生活提高了,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那个时候,农村最大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电影。可是电影没有普及,拥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不多,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乡电影队一月进村演出仅仅一场,根本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80年代农村露天电影

我就寻思着,咱作为共产党员,应该事事走在前,不妨组建家庭电影队,沿着十里八村给群众放映电影,也是自觉回答“先富起来的党员如何做贡献”的问题。于是,我找到了村党支部,找到乡政府,找到县电影发行公司,谈了想法。没想到,他们都表示支持。因此,我说干就干,找到村里几个富裕户,筹资6000元,买回了放映设备,到县放映公司学习了操作放映技术。并在公司租赁了影片,全县第一个电影队就办起来了。

首映告捷

1982年6月3日晚上,就在我的家乡怀安县北庄堡村中心广场戏楼前,1000多村民席地坐在广场上,欢呼雀跃,几乎是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而来,翘首等待电影演出。因为当时还处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自办家庭电影队感到好奇,也有怀疑。因此,作为先在村里富起来且连续三年受到乡政府嘉奖的农民,我有决心“一炮打响”。

地道战剧照

电影正式放映前,先演出了一个科技教育片,内容是科学施肥与粮食增产。影片贴近农民,完全是农民科学种田的事情,且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适用又可操作,农民们耳目一新。接着放映了故事片《地道战》,随着电影镜头,人们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些青年人竟然哼起了影片中的主题歌。看着这一切,我兴奋异常。接下来,我的家庭电影队每隔几天就给村里放映电影,而且还到邻村放映,最后扩大到了西沙城乡、头白户镇、西湾堡乡、太平庄乡、第六屯乡等全县六、七个乡镇。而且,放映的影片有战斗故事片、爱情喜剧片、儿童题材影片等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满足了各个阶层群众的欣赏口味。

子承父业

我毕竟上上了些年纪,心理更知道“子承父业”的重要性。于是,我未雨绸缪,早在1982年初,就让小儿子王付军到石家庄无线电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原理和电器维修技术,以提高电影放映技术和质量。而且,那时候,黑白电器以及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逐渐走进农村家庭,家电大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当时就看好了这个发展前景。依托电影放映,借势拓展家电维修是上策。可巧儿,儿子不负众望,家庭电影队成立了,小儿子在石家庄学习也满载而归,担当起了放映的主力军。

全家上阵

儿子回家转,很快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并借助实践,将电影放映技术和简单的家电维修常识,传授给我的大儿子、二媳妇、三闺女、四女婿,一家人都上阵,到1982年末,半年放映100场,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其中,也总结出不少经验。一是针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的实际,多放映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片,像《在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黑山阻击战》等;二是适应农民脱贫致富,多放映科技教育片。如:病虫害防治、农膜的使用、家禽饲养技术等。三是放映新时代、新风尚的现代影片,积极倡导精神文明。并且延伸业务,婚丧嫁娶时,电影队上门服务,婚庆助兴热闹;丧失化解悲痛。总之,贴近农村和农民,就有发展之路。

家庭电影队放映员

时光飞逝,我的家庭电影队在1982年创建,当年取得了开门红,这是我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事情。这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也得益于家乡人的支持,更得益于我的大胆抉择。不论何时,敢于担当淘第一桶金,才是时代的娇子。几十年过去了,我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田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张家口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怀安县诗词协会会长,擅长楹联辞赋,曾数十次在全国楹联辞赋征文中获奖,有30副楹联在风景区永久悬挂,兼写散文,散文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