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睿亲王府的变迁

2019-06-07   朝阳阿力

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之弟,15岁封贝勒,25岁时被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满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睿亲王多尔衮

历史上睿亲王府曾经有两处:一处是老王府,位于北京东华门外南池子大街南侧普渡寺一带,现有少量建筑遗存;另一处是新王府,位于现在的外交部街,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修建的,现无任何遗存。

多尔衮睿亲王府的位置

一、老王府。1644年满清进京后,睿亲王选中了位于东华门大街南侧南池子一带的明南宫作为王府。在明代,南池子地区和太庙、社稷坛一样,是专供皇家使用的地方,永乐时称作“东苑”,后来称为“南宫”。当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就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在这里。 根据清《啸亭杂录》的记载,睿亲王府就是在明代的南宫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该府的周边范围大概是:南起缎库胡同西口向东,北至普渡寺后巷;东起普渡寺东巷及缎库胡同东部的南北一段,西至普渡寺西巷、缎库胡同西部的南北一段。

普渡寺

普渡寺中的多尔衮塑像

王府大殿

王府大殿

睿亲王多尔衮将王府建造得宏伟壮丽,有些建筑甚至超过了皇宫。王府的地基高于地面几丈有余,大殿建筑宏伟,四周绕以36根檐柱,面阔九间,前出抱厦五间,基座高大,为须弥座式。大殿基础高出周围地面一丈多,檐出飞椽共三层,为建筑制式中少见,已超出了紫禁城"金銮宝殿"太和殿的规制。

入关后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熏天。多尔衮在此居住期间,年幼的顺治先后称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很多国家大事就在睿亲王府中决定,圣旨在这里颁发。为了颁发圣旨方便,多尔衮索性把御玺也存放在王府之中。当时的睿亲王府,百官云集,车水马龙,俨然就是皇宫。当时的摄政睿亲王府实际上已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一片龙虎聚首、势倾朝野的情景。为此,清初诗人吴梅村曾写诗讽刺道:

松林路转御河行,

寂寂空垣宿鸟惊。

七载金滕归掌握,

百僚车马会南城。

普渡寺中的建筑

普渡寺中的建筑

普渡寺中的建筑

普渡寺中的建筑

普渡寺中的建筑

二、战功赫赫。多尔衮17岁就随皇太极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天聪九年(1635年,崇祯八年),多尔衮缴获元朝传国玉玺。该玉玺成为皇太极称帝依据之一,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诞生。崇德元年(1636年,崇祯九年)十二月,多尔衮率军攻陷朝鲜汉城。崇德三年(1638年,崇祯十一年)八月,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掠山西,破济南,杀明朝总兵卢象升,然后北掠天津返辽,扫荡数千里,攻陷城池42座,俘获人畜26万,血流漂橹。指挥松锦大战(1641-1642年),激战两年战胜明军,迫使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松锦大战后,辽东全属大清,大明势力退入山海关。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对清朝开始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顺治皇帝

乾隆皇帝

三、死后遭掘墓鞭尸。顺治七年(1650年12月),多尔衮在塞北因狩猎坠马受伤不治而亡,时年39岁。多尔衮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但是,在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顺治八年二月),顺治帝以多尔衮当年独断专行,迫害其兄豪格罪名,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斩其头骨,挫骨扬灰,废除王府。陡然间,多尔衮的荣誉从云端迭入地狱。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在多尔衮死后一百二十七年的1778年,乾隆皇帝为其平反昭雪,恢复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下令修复坟茔。

多尔衮无子,只有一个女儿。豫亲王多铎将第五子过济给多尔衮当养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封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代承袭,之后的贝勒府改建成睿亲王新府。

四、解放后的睿亲王老府。多尔衮死后被削爵,睿亲王府府邸被废除禁用。直到乾隆年间,多尔衮恢复名号后,乾隆下令将睿王府翻修,改为"普渡寺"喇嘛庙。睿亲王府改建为普渡寺以来,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一直有喇嘛居住。

解放后,普渡寺连年遭到破坏,文物丢失,建筑被毁,大殿被改作仓库,四周的配殿完全被拆毁。居民们搭建的各种违建更是把普渡寺大殿围了个水泄不通。山门被改建为粮店,大殿则成为了南池子小学的教室和仓库。外面的操场也盖上了三排教室。如今,饱经数百年沧桑的普渡寺仅存留下山门和大殿,古建筑尽毁,无可挽回。2001年起以后的几年,普渡寺高台上的一百多户居民全部搬迁腾退,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也被迁离,重修了大殿。

五、新王府的归宿。当初位于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睿亲王新府修建规模也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间。中路建筑如同缩小的紫禁城三大殿,有东西翼楼、银安殿等殿堂。西路为王府花园,东路为宗祠和戏台等,府门外还有马圈和车房。

睿亲王爵位共传了12世,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王府已败落。到末代睿亲王中铨,已是民国年间,王爷爵位形同虚设,既没有禄银,又没有禄米。但末代睿亲王中铨依然挥金如土,修房子、修花园,每间房子都安上了电话,并且学洋人吃西餐,买汽车添马车,开销巨大,渐渐地就花光了祖上留下来的财产,到了民国时期,末代睿亲王将这座王府变卖后,王府变成了中学。之后,王府建筑屡经拆改,渐失原睿亲王府原貌。现睿亲王新府旧址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原王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现也已埋入地下,清代睿亲王府的旧貌早已荡然无存。

1939年,最后一代睿亲王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睿亲王坟出土过国宝级的翡翠白菜工艺品

睿亲王坟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纯金五具足

六、睿亲王多尔衮之墓。睿亲王多尔衮因排行老九,所以多尔衮的坟地又称“九王坟”。九王坟在今北京东直门外新中街附近,占地三百多亩。多尔衮遭夺爵鞭尸后,王府被废,王坟被夷为平地。乾隆期间又在原地重修陵墓,且规格不低,有大殿、月牙河、汉白玉石桥、华表、石人、石马等。 可未成想,仅仅又过了150年,多尔衮墓又遭盗掘,且为家族后人所为,一时轰动京城。

1931年3月10日,北平《世界日报》以“前清睿亲王墓被盗”为题,连续报道了这起盗墓案,这起盗墓案的主犯就是末代睿亲王中铨。这个中铨带几十号人,在大白天大张旗鼓地挖掘祖坟8个小时,挖出大量财宝,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品。最后,中铨被北平大兴法院判处7年有期徒刑。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已残破不堪的多尔衮墓被日军拆毁,修成跑马场,仅剩红墙根基和宝项前的三合土祭台。建国后1954年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多尔衮墓被彻底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