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王松,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脊柱病变,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增厚以及椎管狭窄等压迫脊髓、神经根,并由此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临床表现为腰痛,并向周围和下肢放散,严重的出现下肢麻木、跛行,甚至排便排尿不利、会阴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情况不严重时可选择保守治疗,但当保守治疗没有效果,或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则需要手术治疗。
脊柱内镜
传统开放性手术在脊柱外科拥有着多年的历史,但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深入,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脊柱内镜技术是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该技术根据脊柱自身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可对脊柱常见的神经根性压迫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确治疗,在毫厘之间(手术切口不到1cm)解决患者的痛苦,该技术治疗过程安全,治疗效果可靠,获得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评,适合各种类型神经根受压的脊柱疾病。脊柱内镜主要有椎间盘镜和椎间孔镜两种。
椎间盘镜技术
1995 年,Smith 等最早介绍了MED,即在内镜监视下后椎板间隙途径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MED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逐步在临床上开展。MED 术实质是传统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技术的微创化和内镜化。MED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但随着PELD的出现,MED也在慢慢被更好的技术所取代。
MED 早期设计主要应用于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偏向一侧,无合并椎管狭窄的病例,特别是髓核内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皮内镜技术 (PELD)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始于20 世纪末期。该手术皮肤切口只需有8 mm,是目前创伤性最小的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它有两种手术方法,即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
YESS技术经椎间孔内安全三角区进入椎间盘内,通过工作套管置入内镜和器械,直视下由椎间盘内向外切除髓核组织,即“盘内减压”,是一种间接椎间盘减压技术,在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对包容性和韧带下的椎间盘突出取出较简单,但对于椎管内的椎间盘取出较困难,同时对于中央椎管狭窄、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的患者难以有效实施。TESSYS技术则在YESS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先将椎间孔进行扩大,再通过扩大的椎间孔进入椎管,可应用于旁中央型及椎间孔型椎间盘。
YESS技术操作相对比较容易,不易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中照射次数少,但TESSYS技术适应证广泛,降低了神经根损伤风险,同时对神经根减压过程起到积极作用。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在临床选择中需要明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除了经椎间孔入路(PETD)外,还有经椎板间隙入路(PEID)这一手术路径。PEID主要用于高髂嵴和L5横突肥大,经椎间孔穿刺入路特别困难的L5—S1椎间盘突出和脱出患者。PEID手术虽然切口较MED术要小,但仍然与传统的经椎板间隙入路一样,需要切开黄韧带,用工作导管牵开神经根和硬膜囊,可能会造成椎管内粘连,也可能会造成神经根的牵拉损伤。因此,在能选用PEID时,还是选用PEID较好。
与传统的开放椎间盘切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早期下床功能恢复早,术后疼痛感轻,对骨、肌肉和韧带结构的损伤小,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经济负担更轻均的优点。通过孔镜技术,可以治疗几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椎体转移瘤、椎间盘囊肿等疾病,适应症很广。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并发症有神经损伤导致术后感觉障碍、硬脊膜撕裂、血肿、感染、脏器损伤、减压不彻底等,随着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并发症已很少出现。
总之,脊柱内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在进行治疗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内镜治疗手段也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不能为了微创而微创,而应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排脊柱内镜适应症与优缺点
适应症
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一致,诊断确定,有上述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优点
缺点
专家介绍
王松,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脊柱先天畸形、脊椎退变、脊柱感染等脊柱疾患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近20年,主持/参加脊柱颈胸腰骶各手术3000余例,效果良好。第13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持科研课题8项,参编专著《脊柱畸形手术学》《胸腰椎手术要点与图解》《脊柱肿瘤学》《脊柱结核手学》《脊柱肿瘤外科治疗手术技巧》《脊柱骨折》六部。申请专利8项,发明专利两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脊柱外科顶级杂志《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各一篇。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脊柱外科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或壁报交流。
参与学会、协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康复学组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组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
泸州市运动医学专委会委员
泸州市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
泸州市康复医学专委会委员
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委员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特约审稿专家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高级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会员
欧洲AOSPINE会员
北美NASS会员
中华中医药会员
教育培训经历:
1996年 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
2004年 就读于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骨科硕士,师从著名专家王清教授
2009年 于温州医学院附二院进修脊柱微创,师从著名脊柱微创专家池永龙教授;
2013年 于成都参加颈椎前路手术技巧,颈椎后路手术技巧培训班;
2014年 在德国参加腰椎及颈椎椎间孔微创手术培训,师从Dr.med.Guntram Krzok;
2014年 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骨科学博士,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宋跃明教授;
2015年 于北医三院作访问学者,师从脊柱外科顶级专家刘忠军教授;
2015年 于北京参加脊柱外科新理念、新技术培训班。
2016年 于美国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访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