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是2015年底上映于德国的影片,改编自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最初发表于1880年的同名德文小说《海蒂》。
这部儿童文学,从19世纪诞生起,就广为流传。曾被改编成各种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包含1937年,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海蒂》,以及1974年放映,对日本动画有深远影响的高畑勋和宫崎骏都高度参与主创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当然,还有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部《海蒂和爷爷》。
海蒂(阿努克·斯戴芬 Anuk Steffen 饰)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所幸得到了姨妈的收留。
然而,这照顾却不能够持久,姨妈找到了好工作,不能再照顾海蒂,于是带着海蒂来到了阿尔卑斯山,投奔住在那里的爷爷(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
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还有传闻说他杀过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爷爷并没住在村里,而是远离村民,住在山上。
然而海蒂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发现了爷爷深藏在内心的柔情,一老一少两人卸下心防,相依为命。
和爷爷在山上生活的时候,一个名叫彼得的放羊男孩成为了海蒂的朋友,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好景不长,海蒂被迫离开了爷爷和皮特,被姨妈卖到了富家小姐克劳拉(伊莎贝尔·奥特曼 Isabelle Ottmann 饰)家中,做她的玩伴。
克劳拉的双腿因幼年生病不能行走,个性亦因此而内向怪癖,海蒂的到来替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最终,克拉拉离开了法兰克福的压抑的豪宅,来到了海蒂的家乡阿尔卑斯山,在蝴蝶的亲吻和绿草的芬芳中,卡拉拉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因为是儿童文学,整体基调都偏向于温柔而治愈。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浮躁闹心。
片中的阿尔卑斯山宛如仙境。
青青的草原,野地里盛开的花,碧蓝如洗的天空,波平如镜的湖水,可爱的山羊群……到了冬季,这一切都笼罩在漫天白雪里。
看电影时,哪怕随时暂停,每个都镜头美得犹如绘本里的一页图画。
相比而言,小海蒂和卡拉拉在法兰克福里的豪宅里生活时,窗户紧闭,窗帘也总是放下了遮住阳光。虽然豪宅里陈设豪华,却让人觉得无比压抑,相比之下,反而是阿尔卑斯山更让人喜爱。哪怕在阿尔卑斯山上,海蒂和爷爷只有一座小小的、简朴的木屋。
彼得、克拉拉、海蒂,都是纯洁的孩子,尤其是海蒂那善良的内心,净化了每个人的心灵。
因为海蒂太善良,于是出现在她生活里的人,没有一个坏人。
海蒂第一次见到爷爷,发现爷爷并不想收留自己,她没有哭闹,而是自己默默地钻进羊圈,和小羊睡在一起;
第二天,海蒂问爷爷“我还睡在羊圈里吗?”,爷爷心一软,嘴里却没好气地说:“你爱睡哪里睡哪里!”
于是海蒂高高兴兴地搬进了爷爷的小木屋。
海蒂的朋友彼得,要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学,海蒂很想念他,可海蒂不能去上学,因为她和爷爷住在山上,冬天自己一个人根本没法下山去学校。她不想给爷爷添麻烦,没有提任何要求,也没任何抱怨。
但这些爷爷都知道,第二天就坐了把雪橇,从雪山上滑下来,把海蒂送到了朋友彼得的家。
海蒂看到彼得用鞭子抽打小羊,理由是不惩罚小羊,它们就会打架,打架了产奶就少了。于是海蒂愿意每天都把自己一半的食物分给彼得,只要彼得别再打小羊。
海蒂在法兰克福的豪宅里生活时,每天都省下一个软软的小面包藏起来,就因为远在阿尔卑斯山的彼得奶奶,年纪大了,吃不了硬面包,海蒂想等自己回到阿尔卑斯山的时候,把软面包送给彼得的奶奶。尽管之前,海蒂和彼得奶奶只有一面之缘。
海蒂住在法兰克福时,因为太想家,得了梦游症,但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朋友克拉拉,想陪伴她,海蒂尽管很不快乐,却还是留了下来。
为了海蒂的健康,克拉拉的爸爸决定送海蒂回家。但小公主克拉拉舍不得自己唯一的朋友海蒂,听说她要走,赌气不理海蒂了。海蒂没有生气,她把自己最喜欢的雄鹰玩具留给了克拉拉。
法兰克福豪宅里的女管家,非常讨厌海蒂,嫌弃她不识字、不懂规矩、没有教养……但即便如此,海蒂心里也完全没有怨恨,离开时,仍然恭恭敬敬地和女管家告别。
回到阿尔卑斯山,海蒂仍然放心不下自己的朋友克拉拉,即便克拉拉赌气不理自己了,海蒂也一直坚持写信安慰她,邀请克拉拉来阿尔卑斯山玩耍。
美如仙境的阿尔卑斯山和纯粹善良的海蒂,结合得太美好。以至于我看到海蒂灿烂而灵动的微笑时,会差点忘记她是个父母早逝的女孩;被阿姨收养5年后,又被硬生生抛弃的女孩;被扔到古怪倔强的爷爷家时一开始备受嫌弃的女孩;和爷爷好不容易处出了感情,又被阿姨卖到一个贵族家庭当伴读的女孩;在贵族家里,遭到女管家嫌弃、责骂的女孩……
虽然海蒂小小年纪,就遇到了很多足以让她一生悲惨,自怨自艾的事情,但就像克拉拉的奶奶说的那样,海蒂把每次际遇,都当成更多的见识,并且勇敢地往前飞去。
当海蒂度过这一切,她的人格才能越来越坚实,人生也越来越丰满。
勇敢地向前飞,看更多的世界,见更多的人,不气馁,微笑坚持,这或许就是长大成人。
也许我们自己,或我们身边的人有时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不论怎么努力,却怎么也达不到心中预期的目标,仿佛无力抵抗某种“命运的力量”。于是我们不再乐观,不再坚持,觉得一切努力都是白费,“认命了”!
王菲有句经典的歌词: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这便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在1967做一个经典的实验。
实验中把狗被关进笼中,蜂音一响就给予狗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电到肯定很难受,想要逃跑,但在实验中,一些狗可以逃,另一些狗却逃不掉。
经过多次重复后,再把所有的狗都放到可以轻易逃脱的环境中。可是,再次响起铃声时,只有那些本来就能逃的狗立刻就跑了,那些原本逃不掉的狗,直接爬下来哀嚎,连尝试逃一下动作都没有。
这些狗都“习得性无助”了。
因为在一件事情的上失败,而否认其他所有的尝试的可能。
人都会无助,但习得性无助是指: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帮助,结果都不会改变。
确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譬如说,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天生是否漂亮,会不会遇到意外……
但是习得性无助者,却倾向把任何失败都内归因于自己,觉得这都是我不行、是我的错,并且延续悲观的思维定式——现在如此,未来也将继续如此,问题将会永恒不变。
习得性无助不知抹杀了多少人才,试想,你觉得自己不论怎么做,人生也就这样,不会得到改善,那你还能积极改变吗?
幸运的是,塞利格曼也在实验中发现,有1/3的实验对象,是不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的。当环境一旦改变,他们也会立刻改变,找到脱离困境的方法。
他们的“免疫力”从何而来?
其中一个关键是:是否曾经克服过挫折。
如果曾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战争过困境,那么,之后即便身处不可控的环境中,也不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
这种“成功克服过挫折”的经验,发生得越早越好。一个小孩子在童年期战胜挫折的经验,对成年后对抗不可控的挑战有极大的帮助。
可见,从小引导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有多重要。
马丁.塞利格曼说:
“心理学在过去20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人们是可以选择他们要的思考方式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说:
“这个人很乐观,那个人很悲观”。
或是在劝慰一些因遭受挫折而心情低落的朋友时说:
“乐观些!”
乐观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积极性思考,也不是对自己说肯定的话,而是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所用的“非负面思考”(non-negative thinking)的方式,也就是改变具有摧毁力量的自我想法。
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他怎样解释(interpret) 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之事。
通过学习一系列认知的方法和技巧,悲观者可以转变为乐观者,乐观这件事,其实很靠谱。
如果你想生活得幸福些,或是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挫折,或是了解积极心理学,那么推荐读一读这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希望你也可以像在阿尔卑斯山里追逐雄鹰的海蒂那样:
别人都以为我命运多舛,我却把这一切际遇当成见识,我的经历比别人更多,我看到的世界比别人更广,我仍有发自内心的、纯净而灵动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