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励志的“心灵鸡汤”要谨慎,它可能反而伤害孩子的自尊

2020-01-10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自尊”就是育儿和教育界的热门词汇。

大多数父母都认可“孩子需要高度自尊”的想法。

如果孩子当着爸爸妈妈的面,自己把自己损得一塌糊涂:

我肯定不行!

没人会喜欢我的!

我总是表现得一团糟!

爸爸妈妈肯定难过得心都要碎了吧?

没人愿意看到孩子这样伤害自己、贬低自己,而是希望孩子能学会爱自己,成为一个自信、快乐、高度自尊的人。

如果孩子自尊心高,他总是:

•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自豪;

•能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优势;

•相信自己,即使一开始自己还做得不够好;

•能感受到自己被喜欢和被接受;

•自己能接受自己,即使在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

但如果孩子自尊心低,他总是: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好;

•总感觉自己不被别人喜欢或接受;

•太在意自己失败的时候,却看不到自己做得好的时候;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也看不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

•对自己很苛刻,容易放弃。

这样一对比,不难看出——积极的自尊对一个孩子、或任何一个成年人来说有多重要。这差不多已经是共识,不需要我再赘述了。

不过,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中,很多成年人却误解了自尊,也用错了方法。

关于自尊的误解:

一、我的孩子自尊心是不是“太高”了?

有的父母会担心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太高了。

乍一听有点好笑,谁还会忧心自己太好、太能干?

但其实父母真正想表达的是,担心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过分夸大,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比别人都重要。

然而,这恰恰不是自尊,这是自负了。

这样的自负恰恰源于不安全感,源于自尊心低落。

自尊心低落,有时会表现为自我贬低,但更多时候表现为自大或骄傲,正好反映出对自己不够出色的深深的恐惧。

二、教孩子说积极的“心灵鸡汤”有用吗?

朋友圈、短视频里流传着各种精简、押韵、激励人心的语句,听上去很“燃”,它们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吗?

事实却有点骨感:

有研究发现,教孩子对自己说非常积极的语言,会使得自卑的孩子对自己感到更失望。

因为孩子会敏锐地意识到:

自己并没有这些“积极语言”说得那样好,自己没啥配得上这些话语的优点。

2009年有一项相关的研究,让自尊心低的学生,不断对自己重复“我是一个可爱的人”

然而这些学生的情绪并没有变好,反而变差了,他们的幸福感降低了!

这种积极的自我陈述并没提高他们的自尊,反而强调并确认了他们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的信念。

三、经常表扬孩子,告诉他“很棒”可以吗?

不论孩子做了什么,爸爸妈妈都始终赞美、鼓励她,这真的是建立自尊的好办法吗?

我们来看一项相关的心理学实验:

Eddie Brummelman和他的同事(Brummelman等,2014)让孩子们玩电脑游戏。

一开始,孩子们先进行了一段时间没有竞争性的练习。

之后,其中一些孩子收到一条短信:“哇,你真棒”!

接着,孩子们开始比赛玩游戏。

自然地,一些孩子赢了,一些孩子输了。

在输掉游戏的孩子当中,那些之前收到过“你很棒”的短信的孩子,比那些没收到短信的孩子,感到更加羞耻。

特别是自尊心较低的孩子,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只要他们的行为没得到好结果,没得到赞美,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自卑”。

其实都不用专家解释,有经验的父母可能早已提出质疑:

不论做啥都夸,这不会把孩子宠坏了吗?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和我讨论一个问题:

“我女儿5岁了,各方面能力都不错,走到哪里,不是最优秀也是比较好的之一。

我们平时对她的赞美也比较多,经常鼓励她。

但我觉得孩子很难接受我对她提出的不足。

比如她在跳舞,我说你的某个动作要是那样就更好看了,她不会纠正,而是会生气,只要我说她哪里不够好,马上就生气。”

希望用赞美来树立孩子的自尊心,这是很好的出发点。

但现实生活中,再优秀的人也有做得不够完美的时候。

所以不必勉强、虚假地赞美孩子“很棒”、“很聪明”、“最厉害”,这种虚假的赞美,会导致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忍受不了自己有一点不好,于是更脆弱、更容易放弃。

四、让孩子快乐最重要?

陪孩子一起快乐地游戏玩耍,不要边玩边说教,破坏快乐的气氛,这当然是应该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生活只能充满快乐、满意、成功、自豪……

失望、嫉妒、内疚、难过……这些负面情绪,孩子也应该经历。

因此,除了“人人都是赢家”的非竞争性游戏以外,适当让孩子参与一些竞争性的活动,为可能来临的成功和失败做好准备,也非常必要。

只经历过快乐和成功,那孩子不会了解到真正的成功所需要的条件。

而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经历了走出失败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练习和提高技能,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更有能力的成年人。

未来的人生里,孩子再遇到困难的时就不会崩溃,而是充满信心,不轻易放弃。即便暂时不顺,却仍然对自己的努力感到满意。

这才是真正的高自尊。

那么,如何发展真正的自尊?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无论他做得好、做得坏、还是什么都不做,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他还有必要维持自尊吗?

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有主人翁的感觉,这是自尊非常重要的部分。

要让孩子明白:

我的行为会产生后果;

如果我做好事,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做坏事,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什么都不做,那通常什么也不会发生。

社会新闻中,很多未成年人犯下的错误,多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确实会产生后果。

如果孩子们不用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负责任,自然不觉得自己有权改变可能发生的坏事。

他们也不能对自己的成功和成就负责。

只有拥有了这种主人翁的感觉,才能让孩子在成功的时候,真正体会到自我感觉良好,体验到自己的努力的意义、满足感和快乐。

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他们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所以,经历失败、难过并不会毁掉孩子的自尊,相反,让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学校、体育比赛、表演,人际关系,家庭责任和其他活动)都经历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这种联系。

这是一个发展真正的自尊的机会。

一些建立真正自尊心的建议:

•不管孩子表现如何,虽然不一定都要赞美,但一定一如既往爱他们。

•给孩子机会展示他们的能力。

•专注于孩子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例如,专注于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鼓励孩子承担适当的风险。

•让孩子经历失败,然后帮助他们学习失败的基本教训。

•为他们的行为设定期望。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孩子适当做些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另外,帮孩子摆脱苛刻的自我关注。

其实我们知道,真正自尊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但他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从没有精神上的退缩、没有消极的自我评价,甚至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表现,就是单纯享受这种自由地学习、尝试、倾听、体验、参与的过程。

可是自尊低下的孩子,即便表现良好、获得了成功,也觉得是侥幸,或是觉得这个“小成就”不值一提。

甚至提前开始担忧:

我这次成功了,更引人注意了,要是以后再失败了那不是更惨?

高自尊的孩子沉浸享受做事的体验和乐趣,低自尊的孩子却太关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其实我们长大了之后就知道:别人才没那么多时间来注意我。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帮助自尊低下的孩子,少一点自我关注,从苛刻的自我评价里摆脱出来?

换句话说,帮助孩子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把自己与更广大的事物联系起来,自然能缓解孩子苛刻的自我关注。

“心底无私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