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爸妈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们爬上爬下,跑遍家里每个角落。简直就是爸爸妈妈口中的“捣蛋鬼”。
很多育儿书,也把这样的孩子叫“麻烦制造者”。
可是,“麻烦制造者”真的很麻烦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句话谁都会说,但真正能深刻理解的人却不多。
否则,我们就不会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乖”而心里不平衡了。
其实,正是这种“所有孩子都应该这样”的想法,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旦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就会觉得有问题,但其实他们只是“不一样”而已,他们需要不同的方式来沟通和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他很可能是“动觉学习”风格的孩子。
很多动觉学习风格的孩子常常被误解。把他们对运动的需求视为严重的行为问题。
比如要求这样的孩子“乖乖坐好”,但实际情况是,动觉学习者坐得越久,之后需要运动的时间也越多。
如果我们了解到“运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那情况就会好得多,这些“坐不住”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学习,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自信。
动觉孩子会很容易受到周围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感觉、情感的影响,他们具有强烈的直觉。而且需要动起来才能处理信息。
他们有很高的感知周围人的能力,并且强烈希望事情变得愉快。
具有动觉交流风格的儿童会使用所有感官来处理信息,并需要事物保持视觉,听觉和情感的和谐。
动觉敏锐的孩子们喜欢户外活动,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止。
同时,他们必须感到身体舒适。饥饿、疲倦,担心,寒冷,炎热,甚至衣服太紧……身体或情绪上的不适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并且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相比其他孩子更不容易融入幼儿园、学校的生活。
央视曾播过一部纪录片叫《零零后》,最近还出了电影版。里面有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的鞋子被锡坤扔到比自己还高的垃圾桶里,而幼儿园的老师李跃儿觉得:鞋子瞬间消失,是锡坤在感知另一个未知世界。
她专门找了个时间,让锡坤可着劲儿玩了一回,肆无忌惮地把塑料方块撒满整个房间。
这也成了导演张同道被触动的画面:“一个孩子有机会充分的表达自己,那个瞬间是最美的。”
不用那么羡慕“ 别人家的乖孩子”,只要爸爸妈妈能够理解孩子的“不同”,喜欢爬上爬下、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动觉学习者”也是很有优势的。比如下面这些:
面对一个动觉学习者,需要让他们实际完成工作,而不是听他们完成的情况。
比如想教一个动觉学习者孩子学习英文字母,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坐下、安静地听妈妈讲解怎么办?
那就把字母卡片挂在晾衣绳上,让孩子在院子里欢快地奔跑,还能同时看到晾衣绳上的字母,跑到哪里就大声读出那个字母,这些的学习就有趣多了。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
难道只有“动觉学习者”才喜欢这样学吗?
相比老实坐着听讲,好像多数小孩子——即便能坐得住的孩子——都更喜欢跟着晾衣绳跑着学吧?
那么问题来了:
学龄前的小孩子,大多是不喜欢老实坐在书桌前,长时间听讲的。即便是比较好静的“乖小孩”,即便能听话地乖乖坐着,可也很难保持长时间专注,学习效果并不会很好。
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才能越来越“坐得住”。而且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即便渐渐长大,这也总是一个难题。
不论孩子好动还是好静,爱玩总是一定的。
孩子们是天生的“玩家”,他们通过独立发现来学习。
这很好理解,看小孩子吃饭就明白了。
如果爸爸妈妈彻底放手,让宝宝自己吃饭,他们真能乖乖把食物吃进嘴里吗?
不可能!
孩子肯定会把食物当玩具的。他们会抓一抓,捏一捏,把汤倒在上面,放嘴里舔舔……
尽管这可能让父母,尤其是有“洁癖”的父母抓狂,但这其实是学习的一部分。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学习到了食物的质感、餐具的使用、手指精细肌肉的操作等等了不起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一些教育学家提出了“体验式教育”,他们强调,年幼的小孩子需要通过“做事”来获得知识。
就学习风格而言,这其实就是一种动觉学习方法。
学习并不仅仅与追求学术有关,还与学习生活技能有关。
这对于年幼的孩子尤其重要,因为幼儿正是开始养成学习习惯,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时候。
所以体验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早期发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孩子其实是边做边学。
体验式学习可以帮助孩子:
1、促进创造力
新奇的经历使我们的大脑思考“不同”。它们激发了原始的思维并触发了从书本或别人的讲述中无法获得的广泛的思维策略。
体验式学习将观察,创造力和积极互动结合在一起,它使孩子们看到目的并享受他们的学习经验。
2、从错误中学习
通过动手、身体力行地学习,孩子可以从试错中学习什么是无效、什么是有效。
如果没有说教,只有自由地探索,这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本身,足以让孩子收获到“心流”,即便经历了失败和作为,但这都不足为惧,不过是学习和积累的机会而已。
3、难忘的记忆
体验式的学习,通常比让孩子老实坐着,听妈妈教字母更有吸引力,更有乐趣。这些亲自动手的经验,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大脑。
4、增加神经连接
理论学习与实际动手学习的结合增加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我们大人自己都有体会:如果一个新知识,恰好可以和我们已经知道的某个旧知识点相结合,学习就会变得更容易。
所以,当孩子们能够将他们所学的内容与他们已经理解的概念相关联时,学习就会变得顺畅无阻。
而体验式学习,正好开启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帮助孩子记住重要的概念,并灵活地运用它们。
正如美国教育理论家戴维·科尔布(David Kolb)所说:
学习是通过经验的转变而发生的。
科尔布提出的学习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具体的经验
•观察与反思
•形成抽象概念
•测试新情况
既然对于孩子,特别是“动觉学习者”孩子来说,身体力行,通过“做事”来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吸收信息,
那幺爸爸妈妈如何帮助你的孩子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呢?
一、看看在课堂里,可以做哪些动作
今天的幼儿园,也越来越重视游戏的重要性。老师都尽量让孩子在玩中学,运动也成了课堂中的一部分。
但是,当然,有时候还是需要孩子安静地坐着学习和工作的。
如果孩子能够很自然地“坐得住”,那当然很好。
但如果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问题”,那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看孩子是否可以坐着伸展一下、晃晃腿什么的。只要他不破坏这个学习的环境就好。
比如可以让孩子动动脚、搓搓铅笔、捏捏橡皮……只要他不影响别人的注意力就没关系。
甚至可以和老师商量,请老师视情况给自己孩子一些挖掘触感的物品,比如是否可以给孩子的衣兜里装一个压力球,让孩子时不时捏一捏。
二、使用物体和空间
当孩子进行阅读、数数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拍手、跺脚,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在想事儿的时候左右手来回扔球。
这其实是孩子不知不觉中使用节奏来帮助自己记忆,只要不是声音太大,完全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因为孩子之后可能会记住“我在来回扔球”、“拍手”时想到的办法。
我们还可以利用物品、房间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把书本里的故事真实再现。开启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三、写和画
双手的简单移动,就可以使运动觉学习者更深入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并保留信息。
比如,把字母、数字形状的磁铁贴在冰箱上,孩子可以随意移动,从而帮助孩子练习拼写。
还可以买一些“摸”上去有纹理的字母、数字,或者用彩色的细砂纸剪出数字、字母,然后让孩子用小手指当“笔”,沿着这些数字、字母的轮廓“摸一摸”。
与孩子学习手写时,可以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写字,然后再请孩子在妈妈背上写字。
另外,安静的阅读任务似乎很无聊,但即便要保持安静,也不妨碍我们轻轻地“动起来”。比如妈妈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可以边读边有节奏的轻拍、抚摸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身体接触。
摸上去有纹理的字母
四、休息一下
短短的五到十分钟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休息时间可以是身体上的,例如伸展运动,跳舞,唱歌或玩鼓掌游戏。
如果是在家里,简单改变身体的姿势,从坐着到站着,就比什么都不做要有效很多了。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给孩子足够的户外时间。
曾经有一个对“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儿童”进行的一项小型研究发现,户外散步似乎可以提高注意力和注意力测试的分数。
该报告还指出,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孩子要比在城市地区散步的孩子好。
那么,除了特殊的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散步也有效吗?
儿童环境与行为研究人员安德里亚·法伯·泰勒(Andrea Faber Taylor)说:
所有儿童,不仅是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都可以因为学习期间在自然界度过的时光而受益。
了解了这些,爸爸妈妈有没有轻松一点呢?
不论你的孩子好动,还是好静,父母对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了解得越多,成为孩子教育伴侣的能力就越高。
换句话说,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情,才会更有效,孩子也更愿意接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如果他们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他们不是“不乖”,他们只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