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伶俐、爱学习是天生的吗?靠爸妈后天培养能行吗?

2019-09-27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希望孩子聪明伶俐,以后大一点能热爱学习、爱动脑筋、爱读书……

毫无疑问,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确实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很大的优势。

所以,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希望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确实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养育一个聪明的,爱学习的孩子呢?

先来谈谈“聪明”。

  • 智力就像一块肌肉

很多人觉得智力是静态、天生的——你要么很聪明,要么很普通。

类似“这孩子真聪明”这样的表扬,在我们的生活中出场率是非常高的。

当然,亲戚朋友们善意偶尔这样夸赞一下自己孩子没什么不好,但作为天天和孩子相处、为孩子的教育担负主要责任的父母,就需要知道:

事实证明,智力就像一块肌肉,可以通过使用、锻炼来发展。

而且,如果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么你的大脑将变得更加聪明!

有研究显示:那些相信通过挑战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学生是更有效的学习者;

而那些觉得智力是固定、天生的学生,会更担心自己因为犯错误而显得“愚蠢”,从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于是真的自证预言——“越来越笨”了。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怀克(Carol Dweck)做了一个实验:

在八个星期的时间内,他们总共花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教给初中学生一些类似下面这样的概念:

“你的大脑就像一块可以通过运动发展的肌肉。就像婴儿在学习中变得更加聪明一样,你也可以。”

结果令人惊讶。

认为自己大脑是肌肉的学生,在数学评估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同龄人,而无需任何额外的数学教学。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是——养育相信自己有能力锻炼智力的孩子。

卡罗尔·德怀克把这种态度称为“成长心态”,有这种心态的孩子(或者是成年人),都知道自己一直在学习曲线上,而且觉得在成功的路上遇到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旦遇到了困难,他们也相信自己早晚会克服的,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从而不断进步。这样的心态也很有助于控制焦虑。

他们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他们很少担心自己看上去是否聪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所以,如果父母经常表扬孩子们“你真聪明!” 就容易破坏这种成长心态了。

因为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会怀疑自己:

“我真的聪明吗?要是我真聪明,我怎么会被难住?”

“我其实一点也不聪明吧?爸爸妈妈只是安慰我的吧?”

而希望促进孩子成长心态的父母可能会说:

“你很努力,你很有耐心,一总有一天会做到的”。

  • “The power of yet ”

卡罗尔·德怀克曾经上过TED演讲,演讲题目就叫《The power of yet 》(我姑且翻译成《“还没有”的力量》)

她在演讲中说,如果孩子遭遇了挫折,我们可以帮助他把挫折理解为:

“你还没有成功”。

而不是:

“你失败了”。

这样的心态,能帮助孩子们的大脑发展“通过努力能够解决困难”的概念。

说到这里,想起以前来上我早教课的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

这个小男孩2岁多,从不参与任何活动和游戏,每次上课,别的小朋友和家长多数时间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但他就只在一旁自己玩。

我们怕这位爸爸担心,特别跟他说不用太介意,孩子没什么值得担心的问题,他只是需要多一点儿的时间来适应而已。

于是他的爸爸非常淡定了接受了自己孩子和别人的“不同”,只在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尽职尽责地保护他安全。

有一天,小男孩羡慕地看了一眼5米开外一起做游戏的小伙伴和老师,爸爸也顺着他的眼光看过去,然后对小男孩说:

“总有一天,你也能做到的”。

果然又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自自然然地参与进去了。

再谈谈热爱学习的动力。

  • “游戏是调查研究的最高形式”——爱因斯坦

年幼的孩子在玩自己很有兴趣的东西或游戏时,他们最有动力冲破障碍以实现目标。

因为在游戏中完成挑战,充满了乐趣。于是孩子们自然觉得:挑战是有趣的,而不是令人生畏的。

艰苦的工作加上好奇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达成重大目标。

这很有助于孩子养成成长的心态,并具有克服挑战和困难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幼儿园不再主张学习具体的计算、识字等学科知识的原因。

因为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做的关键工作,是探索世界,他们自发地玩各种玩具、接触各种色彩,还是和同龄人游戏、争吵甚至打架……

在这些过程中,孩子自然地参加数千次有关生活的日常对话,为了达到自己能参与游戏的目的,孩子也自然地需要管理自己的冲动,执行必须完成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孩子做这些事情完全是自愿的,是自然被吸引的。自然地从中学习认知技能,学会自我管理,发展出成长的心态。

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做得更好。

而且,下面这个关于智商的研究,也佐证了自由探索和玩耍对孩子的重要性:

多数学者现在认为,智商测验仅能评估一个人智力的一部分。

传统的智商测试基本上只衡量孩子对语言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描述了七种对人类功能至关重要的智力:

•言语智力

•身体/动觉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音乐智力

•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这就大名鼎鼎的“多元智能”理论。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想:

“啊!那么多,要命!这不是让爹妈的教育压力更大了吗?”

千万别这么担心,并不是让爸妈们赶紧把这些能力补充到自己孩子的日程表里去。

只要孩子有机会玩耍,有机会自己安排时间,没有将所有的时间都盯着电子屏幕或者是上补习班,她自然能探索其中的大部分领域。

  •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自然探索是如何培养出对学习的热爱的。

一、智力探索始于物理探索

比如在探索自己世界是,经常被妈妈说“不”,孩子就学会了“不质疑”。

如果不是为了安全考虑,仅仅是不想孩子太好动、安静一点儿而阻止孩子爬上爬下,孩子就不会从身体上或精神上成为探险家。

对婴儿说“不”的次数越多,她的内心世界就会越充满局限性,智商就越低。

二、“开放式”的玩具更有优势

大多数声称能提升儿童智力的的产品,其实并没被证明可以增加儿童的智力。

相反那些能够分开、组合、打开来、放进去……有各种操作方式的玩具,能开发各种不同玩法的玩具更有优势。

比如积木、塑料连环扣、嵌套玩具、玩沙工具、玩橡皮泥工具、玩水工具……安全的家居用品,比如用于装扮的旧衣服、大纸箱……通常是最好的学习工具和玩具。

越能促进孩子用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来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想法的玩具,才是对孩子有益的玩具。玩这样的玩具,能够锻炼思维和想象力,让孩子铺设新的神经通路。

三、生活是个大实验室

儿童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边做、变看、边学。

很多时候他们“捣乱”,其实只是想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

鸡蛋掉到地板上,就裂了!

抽纸抽了一张,另一张居然立刻出现!

试问哪个好奇的小孩不想自己试试呢?

容忍一定程度的乱,孩子才能从生活中尽可能多的获取直接感性经验,才能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激发问题是首要的,事实是次要的

的确,与孩子的每次互动都是“教育的时刻”,但千万别变成“考试的时刻”。

例如,在带孩子出去散步、旅行的时候,千万别把享受自然的美丽和奥秘的机会,变成了乏味的教学和考试的时间:

“告诉妈妈,这棵树是什么颜色啊?”

“跟爸爸说,这块石头是什么形状啊?”

这样的测验让孩子紧张的寻找正确答案以顺利通关,反而无心去关注和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奥秘。

这和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着讲着就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一样让人扫兴。

与其提问,不如和孩子一起观察和欣赏汽车上的霜冻图案,树叶的颜色,收集形状奇特的石头……

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不解和疑问,这时候,爸妈脑海里那些想教给孩子的现成的事实知识反而是次要的了。

对世界的好奇、不解和疑问,自然会激发孩子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精彩的讨论

“成长心态”并不只是对孩子的要求,成年人也应该时刻相信自己可以并且需要不断学习。

当孩子与保持着好奇心的成年人一起成长时,他们才会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兴趣。

所以,当你听到有趣的新闻,看了本有意思的书,或和孩子一起经历了某个印象深刻的场景,你会和孩子讨论讨论吗?比如:

“那束光中的那些小颗粒是什么?”

“好像我们每次都只能在光下看到它们?”

“是灰尘吗?”

“爸爸要去查一查。”

能与父母进行优质的讨论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孩子,他们未来在学业上会做得更好。这一点已经被研究证实:

美国堪萨斯大学哈特和里斯雷,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父母,会如何跟他们的宝宝谈话?”

他们发现:

那些贫寒的、靠救济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约600个单词;

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1200个单词;

而父母是专业人士的孩子,每小时可听到2100个单词。

所有家长都会给孩子下达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拿开!”

“这东西别吃!”

但是,对于那些领救济金的家长来说,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许就止于此了。

而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就越有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下去。比如:

“这个东西别吃。宝宝你是饿了吗?你是不是想吃小饼干啊?那和妈妈一起去找小饼干吧”。

两位研究者认为,语言使用跟学业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成绩远比出身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差,这完全是因为父母跟子女说的话太少。

为此,美国推行了一个“普罗维登斯谈话”(Providence Talks)项目,就是为了创造家庭谈话氛围,说服贫穷的父母多和家里的宝宝说话。

总结一下:

如何养育聪明的孩子?如何让孩子爱学习?

智力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

相反,智力就像一块肌肉,即便先天因素有一定影响,但也可以通过使用、锻炼来进一步发展。

而且,如果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么你的大脑将变得更加聪明!

即便孩子们的基因在出生之后不能再改变,但我们能够通过改善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孩子们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所以,给孩子提供健康的、利于成长的环境,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填鸭”,而是“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帮助、激励孩子。

打个比方就是:

教育孩子不要像木匠,总想把孩子“雕琢”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而应该像个园丁,为孩子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既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又能让孩子享受一定程度的成长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