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跟女儿一起在地板上玩,她突然跟我说:
“你过去一点,加加要坐”。
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就没动。我女儿就又说了两遍,我一下子蒙了,加加是谁?我们从来不认识这个人啊!再说了当时旁边没有别人啊!
前天起床,没有任何缘由,我儿子突然说家里沙发角那里有鬼,有妖怪!开始我没搭理他,但是他说了好几次,我都有点怕了。其实我有点信他,我觉得小孩子不会说谎。
听起来好像有点“怕怕”!
不过我再问这两位妈妈:
除此之外,孩子生活其它方面怎么样?
她们都说:
“吃得好睡得好,没什么别的问题。”
包括那位说“有妖怪”的小朋友,妈妈问他:
“你怕不怕”?
他嘴里说:
“怕”。
但妈妈根本没看出他有害怕的样子,也没哭。于是妈妈又问他:
“你害怕你怎么不哭呢?”
于是孩子就假装哭起来。
妈妈担心的是:
孩子这样,是不是心理或大脑出了什么问题?
好消息是:不用这么担心,这并不代表孩子心理、大脑出了问题。
“虚构的朋友”,也称作“想象的朋友”,是一种心理和社会现象。就是指友谊或其它社会关系发生在想象中,而不是物理现实中。
这些“想象的朋友”可以是人,也可能以其他的角色形式出现,比如动物、怪物、鬼等等。
对于学龄前以及学龄儿童来说,有个想象中的朋友,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想象力丰富。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想象中的事物对孩子来说特别真实。
他们相信奥特版、齐天大圣、小猪佩奇等等虚构的人物,那个“想象的朋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比如很多孩子怕黑,就是因为在黑暗的角落、阴影、云朵、甚至任何地方,孩子都能生动地想象怪物。
如果孩子很害怕,那么与其劝孩子说“没有怪物”,不如认真对待他的担忧,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跟他是一伙的,会帮助他一起想办法,阻止怪物!
例如下面这样:
和孩子一起做画一个“阻止怪兽”的标志,告诉孩子,这个标志特别厉害,只要放了这个标志的地方,怪兽绝对不敢过来。
我还认识的一个妈妈很会玩,她弄了个喷壶给宝宝,说:
“你喷到的地方,怪兽绝对不敢来。”
但如果孩子不仅不害怕,还很喜欢和“想象中的朋友”一起玩呢?
其实这还挺有趣的。
首先和“想象的朋友”一起玩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对情绪和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想象中的朋友实际上是个很理想的伴侣。
考虑一下积极因素:
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如果他有点害怕,这个“想象朋友”会一直陪在他身边;
如果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有点委屈,这个“想象朋友”可能是唯一了解她感受的朋友;
“想象朋友”总是随叫随到,只要孩子需要,他一定会随时陪在身边……
有研究者发现:
想象中的同伴是许多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压力时提供舒适感,在孤独时提供陪伴,在感到无能为力时陪伴他人,还能为客厅里坏了的灯负责。最重要的是,假想伴侣是幼儿用来帮助他们理解成年人世界的工具。
我们成年人当然知道想象中的朋友不是真的,但孩子知道吗?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他们的想象朋友不是真实的。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假装朋友是他们发展想象力的标志。
所以,要是爸爸妈妈忘记了“加加”正坐在沙发上,你自己也一下子坐上去了,也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总的来说,对待孩子的“虚构朋友”,顺其自然就好了。
如果有必要,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多放一张凳子。
而且,因为这个虚构的朋友可能会待上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好好了解对他。不如问问孩子:
“你的朋友叫什么名字啊?”
“你们俩在一起玩什么啊?”
“你的朋友是从哪里来的啊?”
了解虚构朋友,也助于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兴趣、恐惧和感受。
通常,这个看不见的朋友,会和你的孩子一起分享相似的喜好。
这个看不见的朋友,也可能表现出特定的才能,或者从事你的孩子不敢尝试的活动。
但是,也不要为了了解孩子的好朋友而过于投入了。如果爸爸妈妈对这个“虚构朋友”表现出太多的关注,那这个朋友可能会停留更长的时间。
某些时候,孩子会假借这个“虚构好友”的名义做些“坏事”。比如吃饭时把食物扔了,或是不想刷牙的时候,孩子就会这样跟爸爸妈妈说:
“加加也是这样做的”;
“加加他妈妈就不会让他做这个!”
这种时候,需要让孩子明白:
在我们的家里,就需要遵守爸妈的规定。
不要让你的孩子用他的小朋友逃脱后果。
其次要注意的一点是:
孩子只喜欢想象的朋友,不和现实中的小朋友交往。
其实通常情况下,有想象朋友的孩子更喜欢和其他孩子社交。
有虚构同伴的孩子,比没有同伴的孩子,发展语言技能和保留知识的速度更快,这可能是因为与虚构同伴进行“对话”后,这些孩子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的语言实践能力。
但是,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拒绝与其他孩子交往,只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那就需要关注一下孩子的社交世界了,孩子最近被欺负了吗?有某种社交焦虑吗?
即便如此,这也不是“虚拟朋友”的错。每个孩子都有可能遇到社交的问题。只是有虚构朋友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而已。
爸爸妈妈需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和虚构朋友交往,而是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社交能力是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经验才能练就的,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这是一种技能,爸爸妈妈做给孩子看,孩子才能学会。
总之,孩子有个想象中的朋友,在某些方面其实挺有益处。比如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就方便很多。
有想象生活没什么问题,问题只是不想让孩子的想象生活比真实生活有趣得太多。
所以,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玩有趣的游戏,鼓励她和现实中的朋友、兄弟姐妹玩耍,去不同的地方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认识同龄的其他孩子……
只要爸爸妈妈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有虚构朋友的孩子,往往能与现实中的同伴们相处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