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生“悉”在此程——2019罗氏移植论坛精粹报道(主会场篇)

2019-11-06   壹生

11月2日,2019罗氏移植论坛在苏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郑树森院士,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石炳毅教授和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全国近600名移植界医生、护士、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协调员齐聚姑苏,就器官移植、器官捐献、移植免疫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共谋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现梳理主会场精粹内容见下,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郑树森院士

郑树森院士在致辞中指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当下,我国器官移植水平发展正以不断提高器官捐献质量、改善移植后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为重心。欣喜看到本次会议聚集了国内移植领域多学科同道,相信充实、全面的会议内容能够为与会学者提供开阔眼界的良好机会,并进一步推广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石炳毅教授

石炳毅教授表示,“无限生‘悉’在此程”的主题既蕴含着医生陪伴患者、罗氏陪伴医生走过移植再生一程又一程的深刻含义,也传递了对于移植后受者无限生息、长期生存的美好期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定将规范和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器官移植诊疗水平,促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薛武军教授

薛武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成果之一,在21世纪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变革路上仍面临诸多困难与阻力,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相信在全社会和医师同行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经典基石,高瞻远瞩

篇章1: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热点聚焦

石炳毅教授

石炳毅教授从扩大标准供体(ECD)、供体源性感染(DDI)和免疫抑制方案优化三方面展开,围绕DCD肾移植近期热点展开详细阐述,精彩学术盛宴就此开启。近年来,各国都在探索减少供体弃用的策略,ECD也逐渐演变为更精准的KDPI评分系统。石炳毅教授特别强调,通过合理优化ECD肾脏的分配规则可增加ECD/DCD移植率,同时机械灌注、双肾移植和免疫抑制优化等措施有助于改善ECD肾移植结局,最大化临床获益。

DDI防控策略包括潜在捐献者感染状态的快速评估筛查、在ICU停留期间感染的防控及接受感染高风险供者器官移植后受者的防控措施。目前,中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供体来源感染评估体系,亟需高度重视。

肾移植受者的免疫耐受状态和移植肾长期存活是移植领域长期追求的目标,免疫抑制方案如何优化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目前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激素是肾移植中最常用的免疫抑制(IS)方案;国内一项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通过分析初始采用MMF为基础的IS方案的肾移植受者临床结局发现,心脏死亡捐献组和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的移植物/受者存活率相当。该项研究也是迄今中国移植领域的首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入选2019年欧洲器官移植大会(ESOT)壁报展示,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可。石教授总结道,临床应根据供肾情况及受者年龄、个体状况和免疫状态,提倡肾移植术后个体化选择IS方案,以期发挥最佳临床效果,未来仍待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篇章2:从CLTR看中国肝移植受者生存现状及未来

徐骁教授

自2005年发展至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LTR)项目已成为全球三大肝移植数据库之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肝癌肝移植数据库。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骁教授介绍了CLTR的2019年度工作,全面分析了我国肝移植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肝移植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移植预后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受者术后一年和三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32%和74.74%。

质控工作是持续推动肝移植质量提升的关键。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自2016年7月成立以来,依托已有数据库基础,持续优化平台,修订、发布质控标准指南并组织实施,以指导临床实践。徐骁教授强调,CLTR将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政策和要求,为各移植中心做好服务工作,未来还将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分析肝移植大数据,与全国专家共同努力、推动我国肝脏移植临床质量、服务和疗效的提升。

篇章3:省级OPO建设历史使命及经典“拥挤实验”解读

陈忠华教授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分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忠华教授从经典拥挤试验娓娓道来,风趣又不失深刻地阐述了省级OPO建设的必要性。现有OPO发展往往由于过于“拥挤”,而引发区域内和跨区域恶性竞争。在此背景下,逐渐建立全省统一OPO成为改善拥挤现状的当务之急。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服务中心是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省级OPO,成立近一年来效果显著。陈忠华教授总结道,我们不能在如此严肃的生命相关问题上犯下经典的“拥挤”错误,加强现有OPO质控及监管,推进省级OPO建设,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与重任!

篇章4:中国器官获取与移植费用成本核算与规范管理

叶启发教授

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费用的规范管理对于完善获取与分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移植领域同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叶启发教授表示,器官获取成本核算是阳光工程,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势在必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核算成本及制订管理规范,《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成本核算和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草案)》正于近期广泛征求各移植单位专家意见,期待其尽快出炉指导临床实践。

百家“骁”谈,博采众长

精准医疗时代如何提高移植受者长期存活

器官移植虽然得到飞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优化全程管理是改善现状的重要途径,包括如何维持合理的免疫负荷强度、实现精准治疗等等。

在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同玉教授的主持下,石炳毅教授、徐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知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祥慧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于立新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臧运金教授围绕精准医疗时代如何改善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话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行了紧张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专家们强调了优化全程管理对于器官移植术后长期生存改善的重要性,并指出对于MMF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应根据患者个体化免疫状态实施精准监测和治疗方案剂量的及时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原研MMF(商品名:骁悉)药物浓度稳定、有限采样法(LSS)监测浓度方便可行,可实现个体化治疗,显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可降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用量,继而减少后者可能的肾损伤作用;此外,足量MMF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还有助于减少CNI和激素对移植肾和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影响。

现场花絮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