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疫情限制了出行,但没有阻挡探讨学术的热情;阻碍了相聚,但不能阻碍对于学术的追求。3月22日至4月28日,第六届卫材神经科学高峰论坛(ENF)以每周一次的网络直播形式陆续开展,“云”交流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前沿的学术进展。会议共设置周围神经病、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帕金森病、头痛、眩晕6大专场,最后以大咖云集的主会场收官之作完美落幕。篇幅所限,本文特别整理主会场、周围神经病专场、癫痫专场的精粹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精彩致辞: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艳辉女士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卫材公司对所有医务工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并感谢卫材神经科学高峰论坛举办6年以来各位专家学者的一路相伴。卫材中国将神经科学领域视为重点关注的治疗领域,并深耕该领域超过20年,目前已上市的产品涵盖神经科多个亚专业。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底首个非竞争性AMPA受体拮抗剂吡仑帕奈(卫克泰)在中国隆重上市,为广大癫痫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相信未来随着突破性新产品的全球陆续上市,卫材中国神经科学领域也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为推动领域长足发展、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的多样化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忠先生表示,今年迎来了第六届卫材神经科学高峰论坛,感谢各位专家学者长期的支持,相信ENF一年比一年更精彩,同时也期许本次的线上会议能让大家满载而归。卫材中国始终秉承关心人类健康的企业理念,持续大力推进我国神经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最终造福于患者及其家属。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与交流。
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高度肯定了卫材神经科学高峰论坛在线学术季的内容安排,自3月22日启动至今每周一期,周围神经病、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帕金森病、头痛、眩晕六大专场的在线观看点击数场均达15000人次,足不出户就可以围绕领域内的前沿资讯和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与探讨。
本场直播是ENF系列会议的收官之作,相信充实、全面的会议内容能够为与会学者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提供更多的学术收获,与此同时也感谢企业大力的学术支持。期待通过线上的学术交流,建立相互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神经病学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蒲传强教授表示,欣喜看到本次会议聚集了国内外神经领域同道,相信能够为观看直播的医生同道提供开阔眼界、提高学术水平的良好机会。卫材中国一直致力推动周围神经病领域学术交流,早在2014年就协助成立了周围神经病学院,截至去年将近有1万多名的神经科医生参与培训学习;随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的成立,国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周围神经病的诊治水平也得以进一步提升。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同道,感谢卫材公司的大力支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表示,非常期待收官之夜精彩的学术演讲,涉及代谢缺陷导致的可逆性脑病、癫痫领域国际会议最新进展和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非常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聆听大咖学者带来的精彩讲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表示, 从第一届至今从未缺席历年的ENF大会。每一次都是一场学术饕餮盛宴,通过不同篇章的学术安排,针对大家关注的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难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与研讨。感谢卫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推动ENF学术平台的搭建,今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只能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领略神经科学领域最新进展,虽略有遗憾,但相信精心准备的学术内容不会让大家失望!
主会场学术报告:大咖坐镇,兼顾前沿和实践
01
钴胺素代谢缺陷所致可逆性脑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焉传祝教授从该院一例先天性甲基丙二酸血症(MMA)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型(MMACHC)导致可逆性脑病的病例报告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阐述了钴胺素代谢缺陷的分型、生化特点和临床表现。
MMA是一种遗传代谢病,以常染色体隐性的方式遗传,在中国人群常见。患者由于代谢缺陷导致异常代谢物甲基丙二酸蓄积在体内,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钴胺素代谢缺陷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往往以反复呕吐、嗜睡、惊厥、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然而,临床上以急性或亚急性脑病起病的MMA通常容易误诊和漏诊。
2019年2月16日,焉传祝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先天性钴胺素代谢缺陷所致可逆性脑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介绍了一例因“精神行为异常6个月,站立不稳、姿势异常6周”来诊的19岁女性迟发型钴胺素C(cblC)缺陷病患者。给予钴胺素即维生素B12 1000µg 每天肌注治疗4周后,患者能够以稳定的步态正常行走,并且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焉教授总结道,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应作为诊断未明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规检查,血尿有机酸检查和cblC基因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钴胺素(羟钴胺联合甲钴胺或氰钴胺)、甜菜碱、叶酸和B族维生素等,绝大多数晚发型对治疗反应良好,所以早期诊断、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新选择,领航新未来——2019年第73届AES年会热点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围绕美国癫痫学会(AES)年会前沿进展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2019年AES年会期间,多项吡仑帕奈数据得以发布,涵盖随机对照研究、人群分析、精神病史患者应用、不良事件分析、经济学、医疗资源利用、真实世界研究、局灶性首个加用等细分领域,解答了多个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一,412研究(FAME研究)事后分析提示,吡仑帕奈作为局灶性癫痫的首个添加治疗药物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大多数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为轻度,头晕、嗜睡和头痛这3种最常见TEAE在剂量调整后大部分得以改善。
其二,402研究事后分析显示,不同吡仑帕奈剂量的总TEAE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吡仑帕奈合并或未合并酶诱导剂治疗的TEAE发生率相似。
其三,304/305/306研究事后分析提示,在所有完成吡仑帕奈治疗的人群中(所有剂量),总TEAE的发生率在滴定期最高,且随着时间逐渐减少。
其四,304/305/306/335/307/335 OLEx研究事后分析显示,具有精神病史患者使用吡仑帕奈治疗的精神病性TEAE发生率更高,且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
03
从临床药学角度解读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治疗
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皮特·詹那教授(Peter Jenner)以“使用酶抑制剂使左旋多巴的作用最大化(Using Enzyme Inhibitors to Maximise the Actions of Levodopa)”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Peter Jenner教授指出,左旋多巴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其代谢途径复杂,大多发生在外周,因此需要延长每剂左旋多巴的药效持续时间,避免运动并发症和运动波动,使“开”期时间最大化。酶抑制剂是帕金森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早期或晚期使用左旋多巴的情况下,联用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可显著增加传递到脑内的左旋多巴,不仅能克服剂末恶化,还能使每剂左旋多巴获得最大的效果。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医生仅在疾病晚期才开始使用COMT抑制剂,以致影响治疗效果。
Peter Jenner教授对药理作用机制和相关循证证据进行了解读,指出恩他卡朋是一种有效的COMT抑制剂,可增加“开”期时间,减少血浆中的波动;恩他卡朋双多巴片(达灵复)是临床优选的COMT抑制方式,用药方便且容易引入治疗,可以替换卡左双多巴、多巴丝肼或其他左旋多巴仿制药。
周围神经病专场:抽丝剥茧,步步为营
周围神经病专场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焉传祝教授担任主席,焉传祝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共同担任点评专家,围绕四个疑难罕见病例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01
简单又复杂的多发单
首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亚雯医生分享了一例“简单又复杂的多发单”的诊治历程。15岁青春期女性因“右上肢无力1年余,左下肢麻木、无力3个月”入院,初步定位诊断为多发性单神经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左侧腓肠神经及腓肠肌活检术,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和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鉴别诊断。采取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泼尼松1mg/kg·d,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无力症状较前缓解。综合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遗传性压力易感周围神经病(HNPP)。
不容小觑的麻木
随后,浙江省人民医院王奕琪医生以“不容小觑的麻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病例报告。女性患者,52岁,双手麻木3年,双下肢麻木半年。通过麻木部位分布、临床症状、电生理结果,初步分析病变类型为长度依赖性轴索型周围神经病,综合病理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周围神经病(TTR-FAP)。该患者后续治疗采取二氟尼柳250mg bid、甲钴胺片营养神经、加巴喷丁止痛。随访半年余,患者肢体疼痛麻木症状改善,加巴喷丁逐渐减量。王奕琪医生总结道,TTR-FAP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病史疑诊、基因病理检查即可确诊;作为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的治疗时间窗很短;尽管属于遗传病,积极治疗预后尚可。
03
周围神经病step by step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邰宏飞医生带来了一例“周围神经病步步为营(step by step)”的病例分享,抽丝剥茧分析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47岁女性患者,急性起病、1周内进展,四肢软瘫伴轻度麻木。定性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IVIg治疗后一过性好转;后再次逐渐加重,重复IVIg 治疗效果不佳。最终确诊为抗Caspr1阳性CIDP,采取利妥昔单抗治疗+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随访,患者肢体麻木无力均好转。
邰宏飞医生从该例患者的诊治总结了如下要点:GBS经治疗症状改善或稳定后,再次加重需考虑治疗相关症状波动(TRF)可能;约5%的GBS最终可能变更诊断为A-CIDP,通常TRF≥3次或发病后2个月仍进展;IgG4相关淋巴结病的共性包括年轻、亚/急性起病、震颤、感觉性共济失调和IVIg疗效不佳;抗Caspr1阳性CIDP的发病年龄通常较晚,脑脊液蛋白水平较高,不一定伴随神经痛。
04
没有M蛋白的“POEMS”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周夏俊医生分享了一例罕见的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NGIE)诊治思路。28岁男性患者, 6年前诊断为GBS,恢复至可独立行走;腹胀腹泻半年,伴四肢远端麻木无力进行加重。由于CIDP样表现+多系统受累,考虑POEMS综合征,免疫固定电泳和骨穿检测后排除;由于周围神经病+多系统受累+一般情况差,考虑肿瘤可能性,胃肠镜未见显著异常;后续调整诊断思路,考虑合并胃肠(GI)症状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综合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MNGIE。
该病例从入院到确诊,历经腰穿、肌肉活检、胃/肠活检、生化(TP酶活性及其代谢产物)、mtDNA和家系验证,为临床类似病例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即MNGIE的周围神经损害可能有GBS样发作,表现为CIDP/腓骨肌萎缩症(CMT)样改变。
癫痫专场:学会最强音,巅峰新境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洪震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肖波教授共同担任癫痫专场大会主席。会议分为两个篇章,分别是“学会最强音”——中国抗癫痫学会(CAAE)工作报道,以及“巅峰新境界”——从指南到实践的全新抗癫药物前沿分享。
01
中国癫痫中心的建设及评估标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的癫痫中心案例,介绍了癫痫中心的人才队伍和建设标准,回顾了中国癫痫中心的调研和评估结果。目前,我国癫痫中心普遍存在多学科合作不充分、制度缺乏、发展不均衡、新技术重视不足等问题。中国癫痫中心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全国癫痫中心评估,2021年底初步形成我国的“癫痫中心地图”,促进综合癫痫中心优质化发展,带动区域癫痫诊疗事业规范化进步。
2019年儿科癫痫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姜玉武教授介绍,2019年儿童癫痫领域的进展主要集中在癫痫的遗传性病因及精准医学、炎症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癫痫内科治疗及癫痫外科(包括术前评估、神经调控治疗)等方面。通过梳理相关循证依据不难发现,儿童癫痫病学的发展主要基于神经科学/脑科学、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及神经药理等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则是儿童癫痫病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03
癫痫药物治疗进展:传承与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汪昕教授指出,癫痫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控制发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多靶点、多途径的新型抗癫痫药物研究如火如荼,包括作用于γGABA-α3亚单位的司替戊醇和AMPA型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吡仑帕奈,其他可能具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还有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大麻二酚(CBD)等。值得一提的是,吡仑帕奈2019年在中国被批准用于局灶性癫痫发作的添加治疗(>12岁),为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的临床诊治新增了一项有利武器。
04
癫痫患者的慢病管理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国行教授指出,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病程长、临床反复发作、复发率高和持久性的特点。癫痫长程管理的目标指明了药物治疗的优化方向,即控制癫痫发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有关数据显示,吡仑帕奈用作局灶性癫痫的首个添加治疗药物疗效确切;总体耐受性好,常见不良反应轻微且易管理;此外,目前抗癫痫药物中仅吡仑帕奈为一天一次服用,即使用于联合治疗,也不会增加服药负担。
05
儿童局灶性癫痫加用治疗新进展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岩教授指出,对于儿童癫痫患者,选择抗癫痫药物(AED)时除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外,药物对认知的影响及治疗依从性也需要特别考虑。对于单药治疗失败的儿童癫痫患者,应考虑合理加用治疗。吡仑帕奈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有效控制儿童局灶性癫痫发作,可与多种AED联合应用,安全性良好、不影响认知,且一天一次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是儿童局灶性癫痫患者加用优选。
06
重新认识合理的多药联合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宋毅军教授指出,AED联合治疗通常旨在控制或改善单药治疗失败患者的癫痫发作,在单药治疗耐受性差时减少副作用。SOPHIE研究提示,联合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不一定多于单药治疗。所选择的药物组合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和副反应也不尽相同。吡仑帕奈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尚无不良药效学相互作用,因此可与AED药物中的任何一种联用。最后,联用AED时应详细评估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副作用。
“
ENF作为国内神经病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会议,引发全国各地神经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临床专家和优秀学者高度关注。连续七周的ENF在线学术季虽已落下帷幕,但精彩还在继续。期待下一次ENF大会再度共话前沿热点,探索发展趋势,共享学术盛世。
”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