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怪异的豫味小吃,为何让我如此牵肠挂肚?

2019-06-26   老家许昌



名字怪异的豫味小吃,为何让我如此牵肠挂肚? ‖老家许昌

文‖丽鹿

看到“不翻”二字,你会想到它是一种豫味小吃吗?

其实,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也是在吃过它40多年后,才知道幼时心心念念的美食,竟然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

那天和朋友们一起去济源爬山,路过汉光武帝陵时,忍不住又闻香停车,每个人剋了一大碗热乎乎、喷喷香的铁谢羊肉汤,这家路边苍蝇店的名头,很老很大,常引百公里外的郑州吃货们,蜂拥而至,逶迤不绝。

汉光武帝陵,当地百姓俗称为刘秀坟。我第一次来这里,是1998年暑假,先生在三门峡陕县驻队,我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和他单位领导、同事们一起,从郑州前去探望。

家属队伍中有个在省直搞宣传的大哥,一路上在中巴车里,给几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讲述沿途的风物人文。

记得他说到的有济渎庙、王铎故里,但孩子们听得最津津有味的,是他讲刘秀坟奇特选址建造的故事。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帝王史上,几乎所有的皇陵都依山而建,光武大帝为何偏偏舍弃附近的风水宝地北邙,葬在黄河边?

“那是因为……”生长在福建、大学毕业后为爱而来河南的他,用一口不紧不慢的南方话,将刘秀坟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刘秀有个不听话的皇子,老是和他对着干,刘秀让他往东他往西,叫他打狗他撵鸡。刘秀就担心,如果自己让儿子把他葬在邙山上,儿子一定不会照着办,于是,他便想了个法子……”

“什么法子?叔叔你快说啊!”孩子们被停下来喝水的他吊足了胃口,你喊我叫催促他快讲。

“刘秀临死前就对儿子讲,你爹我命中缺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我埋在黄河边上。谁知一辈子都不听他话的拗儿子,这次良心发现,心想无论如何得孝顺老爹一次,便遵从遗嘱把刘秀埋在了黄河边。”

哈哈哈哈!孩子们开心大笑,嚷着要赶快去看。我心里则盼望,看完刘秀坟后,他就带大家去附近驻扎的舟桥部队上,让他的军人朋友,用冲锋舟载着我们,体验一下水上巡逻的惊险刺激。出发时他说,可以顺黄河而下十几里,让司机开着空车到前方接应。

至于他讲的民间传说,纯粹是哄小孩的,哪个皇帝,不是在生前就忙着为自己建好了陵墓呢?

“不以山为陵,陂池以裁水”,正是刘秀本人生前的意愿。

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一生喜欢险中求胜。昆阳之战,以不足两万兵力大败王莽42万大军,所以他死也要死得跟别人不一样。两千年来,黄河数次易道而流,泛滥的河水淹没了无数良田农庄,刘秀坟却一直安然无恙。事实证明,选陵黄河滩,是光武大帝作出的又一个英明决定。

那次看完古柏森森的汉光武帝陵园,我也第一次吃到了传说中的铁谢羊肉汤。

当时这家店还很小,如今儿子已长成二十岁的小伙子,这里的羊汤店铺也壮大了,顺着街边延伸了好长。

昔年看风景、喝羊汤、顺黄河冲浪的经历,成了一段美好记忆,只是,当时还没有在路上遇见“不翻”。

这次旧地重游,坐下排队等候美食上桌时,看见一个推车的小贩,用一排几个小铁锅,制作类似煎饼的小吃,车把手边,还插着一个类似古代酒旗的小布幌子,上面写着“不翻”二字。我好奇地走近,看他炊事。

只一眼,那一幕沉睡在我记忆中四十多年的场景,便瞬间鲜活地复原。

原来小时候外婆常给我做的这种小饼子,就叫不翻。老家豫西那里,将发音念转成了“扑翻”。

上世纪七十年代,读小学的我,跟着外婆在农村生活,那时候,经常会感到肚子饿,却没有任何零食可以满足口腹之欲。

冬天农闲,大雪封门的日子里,外婆就给我做不翻吃。

制作不翻,要用一种特制的叫“不翻鏊子”的炊具。它的大小像个茶缸底,形状像倒过来的“凹”字,用白铝铸制,很厚实,下面有三条鳌子腿。将它支在火上烧热,拿一块小萝卜头,蘸一点用大肥肉炼制成的白脂油,在鏖子里涂抹均匀,挖一勺加了盐和葱花、用水调和好的杂面糊糊,倒进鏊子里,不用翻面,分分钟就能出锅。

用锅铲将烙熟的不翻,挖出倒扣在盘子里,就像一顶焦黄灿金的小帽。帽沿外焦里嫩、绵软可口,帽顶是一层酥脆喷香的薄皮锅巴。如果用鸡蛋调和面糊,吃起来更香、更有营养。

“不翻”之名,即源于其“不需翻面即熟”的制作方法,但若细思其字面下的含义,则会扯出济源小浪底一带,特有的一段民俗历史。

据说“不翻”是明代山西洪洞移民带入中原的面食小吃,最初是黄河船家的干粮,后传到洛阳、许昌等地。

洛阳以北、济源以南的小浪底,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入口处。从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时,此处有八里胡同,两岸高山对峙、幽深狭窄,风急浪高、险峻无比,屡有翻船事故发生。

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整个家庭全覆灭;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是要用筷子把鱼头和脊骨挑走,再吃下面的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酒后上船;忌说翻、煤等谐音不吉利的词语。不翻得名,正是为了讨吉利。

名字怪异的豫味小吃,为何让我如此牵肠挂肚?

吃到外婆做的不翻时,我应该7岁左右。当我此刻在夏天的午后,坐在舒服的空调屋里,穿过记忆的苍茫,搜寻往昔的时光,仿佛看见那时的自己,正眼巴巴守候在冬日村屋的火炉旁,等着外婆把做好的不翻,扣到盘子里,她慈爱地提醒我烫手烫嘴,要我等它稍稍凉后,再狼吞虎咽。

馋猫样的我总是心急等不得,外婆做好一个,我就趁热消灭一个。直吃得肚圆噎脖直打饱嗝,至今却记不起,辛劳的外婆可曾尝过一口。对于疼爱我的她来说,小外孙女吃饱了,外婆就满足了。

如今,外婆离开20多年了,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会搜索品尝当地的小吃,但似乎没有一样美食,能够像不翻这样,令我惦念怀想,能慰藉我的思念和心肠。

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种小时候垂涎过的滋味,它是一页永不翻篇、飘散芳香的特殊记忆,让你能够重回童年,感受最初最真的那些幸福温暖……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