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军队为何急剧衰落:远征全部失败,炀帝还被突厥人围困

2019-05-27     有历史

隋朝是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的王朝,隋朝军队在开国之初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只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征服了南陈。然而也正是这支强大的隋军,在开国不久后就遭遇了困境。

隋军在与北面强敌突厥作战中,鲜少取得压倒性的战绩,终隋朝之世,也没有打出汉灭匈奴、唐灭突厥这样的辉煌战役。隋文帝、炀帝父子发动了四次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但全部以失败告终,这与汉武帝收朝鲜、唐高宗征服朝鲜半岛相比,无疑也是逊色的。甚至在大业十一年,还发生了隋炀帝被突厥包围的雁门事件。

是什么原因导致隋军战斗力衰退的如此迅速呢?

一、府兵制本身的缺陷

隋朝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全国各地分府征兵、分区训练调发。府兵制在北周一度爆发了强大能量,创造了消灭北齐的空前胜绩。隋朝立国后,又以府兵为主力,消灭了南陈。

自从西魏建置府兵,这项看似强大的兵制已经走过60多年历程,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无缺的,都要经过不断修补才能真正实现良性运转。何况是从西魏北周继承过来的府兵?回想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府兵似乎已经从辉煌的顶点开始滑落。

从军事本身来看,府兵制就有许多缺陷。

府兵制是一种地域性非常强的军制,分区域征发的军队,在守御本土方面具备强大的韧性,近距离的进攻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三征高句丽失败,原因有很多,特别是隋炀帝笨拙的指挥影响甚大,但府兵战斗力下降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战斗力下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调动集结缓慢。隋朝府兵的部署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各州郡的府兵,平时由郎将组织训练。战时则由各总管府统管数州之兵,负责一个战略方向或数个州郡的战斗指挥。全国除了京师这个政治中心,扬州、并州、相州、荆州等区域战略中心,其余州郡兵力彼此相差不多。

这样的兵力分配模式,决定了兵员调发、物资供应、通信指挥、军事交通都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人员集结,相应的物资保障、交通保障都难以支撑。北周当年创造这种制度,其大环境很特殊,河东、豫州、荆襄、陇右、益州等区域,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北周与北齐的一系列战争事实上都是以关中府兵为主力,其余战略方向的兵力都是配合作战。包括北周灭齐战争,也是关中与河东的兵力合力,荆州、豫州方向各自出击的态势。所以其弊端并没有显现出来。

隋朝灭陈战争,看似一个多月就打完了,但前期准备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自开皇五、六年实际上就开始了,50余万兵力的集结几乎动员了整个国家的力量。隋朝灭陈的战争过程,与其说是战斗的过程,倒不如说是内部组织协调的过程,兵力到达指定地域,战争目的基本上就完成了。战争快打快撤,隋军士兵很快回归各自驻地,距离带来的矛盾仍然没有暴露出来。

二、运转笨拙的调兵体制

然而完成统一后开始对突厥、吐谷浑以及高句丽用兵时,平素一直掩盖着的体制性问题,开始一一显现出来。

开皇十八年文帝发3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动用的兵力以并州总管辖下的府兵为主。并州总管杨谅指挥的区域极广,“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注,《隋书》卷45《杨谅传》)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全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30万大军中应当还包括高颎、王世积带来的少量关中府兵,韩僧寿以兰州总管身份参战,似乎还有一部分陇西兵参战。另有周罗睺率领的山东水师。

但总体上还是以并州总管府为主导。并州总管府辖制的区域与辽东相接,发河北、河北大军东征,就近用兵,仍是法北周府兵之遗意。

然而即便是就近用兵,物资补给这个大短板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并州总管府的中心在太原附近,与辽东前线距离过远,文帝诏令下得很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物资准备。所以杨谅、高颎等人进至辽水一线后,一场连绵的秋雨阻断交通,数十万隋军无法取得给养,只能悻悻而退。

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丽,空前地征调一百余万大军,兵员来自于全国各军府。庞大的调兵及转运物资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年。大业七年二月,炀帝就沿着新开凿的大运河抵达涿郡(今北京),部署备战事宜。直到翌年正月,才在涿郡集结完毕,并储备起足量粮秣物资。

规模如此庞大的调兵行动,想要保密几无可能。高句丽人早就获知隋军的动向,并作出充足的应战准备。伐人之国,纵使以大打小,也强调胜在突然。如此大鸣大放,在战略上就先输了一招。炀帝在军队集结过程中先下诏暴露意图,虽说有其性格骄狂自大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保守秘密确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倒不如公开宣示了。

三、隋府兵大而不精

隋朝军队最强大的外敌是突厥。隋与突厥的关系相比汉之与匈奴、唐之于突厥,处理方式非常独特。汉北击匈奴、唐灭亡东突厥,都是以军事打击为主,有效歼灭其有生力量。隋朝与突厥38年和战关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政治羁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靠政治捭阂分化和制衡突厥。

强盛的隋朝可以动辄发动数十万军队四出征战,对突厥为何却不敢出力猛击?这一现象令人深思。一定程度上说,这个锅还要隋军来背。

隋朝与突厥的军事冲突主要发生在开皇初年、开皇末年以及大业末年。开皇初年隋军忙于镇抚内部,对突厥犯塞很是恐惧,军事应对总体上有些惊惶失措,反击行为不成系统,基本上处于各总管府各自为战的境地。

开皇元年突厥引兵南犯,隋文帝令诸将分兵守御,阴寿守幽州、虞庆则守并州,作为抵抗突厥的前线支点。又令太子杨勇屯兵于咸阳,防备突厥南下偷袭长安。完全是一副被动挨打的态势。

开皇二年,隋文帝部署诸军反击,但由于地域过于广泛,无法设置统一的指挥官,而由各处府兵分头出击。在反击的初期,隋军士气旺盛,韩僧寿部败突厥于鸡头山,李充破突厥于河北山和马邑,贺娄子干破突厥于兰州,取得不错的战绩。

但到了当年年底,突厥人意识到隋军大规模反击,也调整了战略,以精兵突击奔袭的方式反攻隋军,隋将达奚长儒部在周槃遭遇大败,所部2000人阵亡达到十之八九。虞庆则以宰相之尊率军支援,畏于突厥势大,竟然不敢出兵。随后,分兵作战的隋军又被突厥各个击破,冯昱败于乙弗泊、叱列长叉败于临洮,诸军接战多数不利,而且一旦失利就无法逃脱突厥人暴风骤雨般的打击,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

开皇三年,隋军遭到更大失利,幽州总管李崇率步骑3000人在北疆反击入塞的突厥,结果被突厥紧紧咬住,遭到严重伤亡后李崇无法摆脱敌军,只能在一座小军城中拒守。突厥人四面围城,将李崇所部击杀殆尽,李崇最后战死于阵上。这是隋军第一次整建制被突厥歼灭,李崇(西魏十二大将军李远之侄,原州豪强)也是隋军在抗击突厥战争中战死的官职最高的将军。

同等兵力较量下,隋军对突厥军处于相对劣势。隋文帝及诸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得不采取人海战术,依靠整体优势对抗突厥。开皇三年文帝以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兵八路反击突厥,总算击败了突厥沙钵略可汗的主力。

但隋军击败突厥,无法继续深入追击,而是任由突厥人退入大漠,时机一旦成熟,突厥人又会重整大军南下。隋文帝始终没有做到像两汉击匈奴那样,以精兵深入大漠犁庭扫穴,一举打垮敌有生力量。之所以如此,并非文帝不愿,而是力不能及。

那么隋府兵没有出现精兵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一则缺乏远征经验。汉击匈奴、唐灭东突厥,都不是一日之功。以汉军为例,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将领多次领兵进入大漠,靠堆人头堆出骑兵远距离快速打击的经验。汉军的远征距离也令人咂舌,从代北一直打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跨越数千公里。相形之下,隋军北击突厥就逊色的多,开皇初年、仁寿初年乃至大业末年,与突厥作战都是以边境重镇为依托,有限度地出击,满足于将突厥击退而罢。

边境幽、并、营等州郡,始终没有建立起足够支撑远征的补给基地,反而将大量精力投入修建长城,满足于将突厥拒于国门之外。长期如此,越不远征,越对深入突厥没底,越没底越不敢远征,形成恶性循环。

二则缺乏物力支撑。汉唐帝国对精兵的投入都很大。所谓精兵,当以精锐的骑兵兵团为主。西汉组建骑兵部队在财力上予以充足保障,骑兵军费数量一度达到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国家开设的牧苑遍及西部和北部边地,军马常年保持在40万匹以上,驴骡则数倍于战马。受政府政策的鼓励,汉朝北疆民间牧马之风甚盛,汉武帝初年,匈奴人入塞,常见“马布野而无人牧者。”(注,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9《兵考十一·马政》)

骑士的衣甲、粮秣保障标准高于步兵,使得骑士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荣誉感。西汉在边郡的骑兵部队数量也非常大,单个的边城,以幽州为例,可以常年保持万余人的规模。这是西汉始终保持对匈奴强大威慑的物质基础。

但隋朝缺乏这样的宏观设计,隋军骑兵建设的投入鲜见史料记载。隋朝设置有诸牧官,分布于西北的陇右、原州,关中的沙苑、苑川。但马匹总数阙如。唐人著《北史》《隋书》诸史,对隋朝军马也都语焉不详。

文帝时曾派亲卫都督屈突通到陇右巡查军马场,屈突通居然发现牧马官员隐匿了2万余匹军马。(注:《旧唐书》卷59《屈突通传》)数量如此巨大的军马,要想隐匿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开皇七年,驾部侍郎辛公义又到陇右检查,发现了多达10万匹的隐匿数字。这两次检查不知是否一次,但共同反映了一个事实,陇右官养战马动用频率不高,管理不善,这才给了牧马官员监守自盗的机会。

战马数量不多、管理不善,直接导致隋军战斗力衰退。“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注:《隋书》卷48《杨素传》)即便隋军名将如杨素等,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改进了军队编成,发展骑兵战术,但仍然无法改变全局的劣势。

三则府兵训练不够精专。府兵轮流值班的体制,固然大面积强化士兵的战斗技能,但却孕育不出精兵。诸军府士兵,有战征则,无战则戍,事解则归,流动性非常强,没有哪一支部队常年从事精专式的训练,精锐骑兵必须掌握的长途奔袭、大范围迂回、近距离缠斗等战术,隋府兵都没有习练成功。隋军征伐高丽,前两次均在辽东城下备受挫折,如果能以精兵突击战术,深入高句丽腹地捣毁其后方,当可收釜底抽薪之效。然而缺乏基本素养的隋军,从将军到士兵,都无法作出有效的应对。一征高句丽,宇文述、于仲文等人也明白应当进行战略迂回,但由于缺乏经验,隋军跨过鸭绿江进击平壤,对行军速度、作战频率以及己方战斗力评估不足,把握不进退战守的节奏,在己方力量占优的情况下,被高句丽人活生生拖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u0VFmwBmyVoG_1Z7r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