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部清宫剧横空出世,在大街小巷掀起热议。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这个BGM估计很多80后都印象深刻。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戏说式清宫剧《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论思想深度远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之上,大概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很多90后可能都没看过。
提到这部剧,不得不说一个关于主角李保田老师的梗。
李保田老师塑造过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刘罗锅是其中之一。这部剧大火之后,有许多媒体采访李老师,为什么没有趁热打铁,接拍续集呢?并且,也没见他再与张国立、王刚等大咖们继续合作。
李保田老师讳莫如深地说,不愿重复地扮演一些角色,有些人,接触过之后,注定不能再合作。 (这是大意,并非采访中的原文)
大概意思,我们揣测,是因为有些人连续重复性地拍摄清宫剧,在一些角色上演了很多无用戏份,这在艺术上不可取。想必李保田老师正是因为这个拒绝再去拍那些清宫戏。
李老师的这个表态可谓耿直至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说的是谁。
那么,许多人可能也会联想到,李保田老师饰演的刘罗锅,也是一个纤直耿介的忠臣,十分讲原则,十分有追求,在做人做官境界上都是那个时代的模范和标杆。李保田是否参照了刘墉的人生理念了呢?
言及此,不妨再回味一下清代名臣刘墉的历史真实形象。
李保田老师演绎的经典形象刘罗锅,生性耿直、诙谐幽默、五短身材,背上还有一个大罗锅。其实真实历史中的刘墉别是一个模样。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大概都觉得刘墉娶了六王爷的女儿是攀了高枝,其实大谬不然。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 刘墉祖父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甚为乾隆皇帝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传统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候,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的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先朝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令名。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复。”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v_nwXIBnkjnB-0z-O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