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官制,在历朝历代中最为奇特。
太守、知州、知府,你不是不觉得都差不多?
NO!
在北宋,流行的是正印官员不干正事,朝廷一般会实际委派别人代替行政。这就是所谓的差遣制。哪怕朝廷给你下了正式任职命令,只要不附加确认你是实际行政官员,你就只能顶着一个空头官帽啥事也管不了。
一代文化巨咖苏轼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一、“三无”官员苏轼
关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乌台诗案对苏轼影响非常大。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那段时间苏轼过得并不是太好,官职级别低了,薪俸也大幅下降,和被流放没啥区别。
有人不免会疑惑:不是还有官衔吗,苏轼当时是团练副使?怎么能说是流放呢?
恰恰就是这个官衔,一些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会产生误会。
太宗被知州代替,还能理解,团练使不是管军的官吗?黄州团练副使,不是相当于武装部副部长之类的官吗?这种小官还不能直接管理政务?
还真不能。
咱先不说具体原因,先看一段电视剧的描写。
前段时间火过一阵子的电视剧《知否》,也有过一段关于团练使的梗。
话说皇宫发生政变,兖王杀害邕王,把在皇宫中的官员捆在皇宫中,逼迫宋仁宗让位。
盛明兰和宫女蕊初逃出宫去搬救兵。
小宫女初蕊被叛军所扔的暗器击中后颈血流不止,奄奄一息之际,告诉盛明兰去禹州找赵宗权,让这位宗室王爷兼禹州团练使来保驾平乱。
后来盛明兰找到赵宗权,赵宗权果然带着禹州的兵马进宫平息叛乱。
《知否》剧的制作挺用心的,服化道都是上乘之选,但是在团练使这个官职的理解上,却出现明显瑕疵。
什么瑕疵呢?
第一,北宋的王爷绝不能指挥禁军发动兵变。宋朝禁军,尤其是殿前军是分成八个部分的,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官。这是当年宋太祖定下的规矩,因为他自己就是以殿前禁军的总指挥身份,发动禁军搞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好戏。所以他即位后不断把殿前禁军的指挥权一分再分。
第二,团练使根本无力指挥兵马。赵宗权从禹州跑到开封,也只能是一个光标司令。
类似的错误,《水浒传》中也发生过。
朝廷曾经派过好几批兵马去打梁山,其中有四人就是以团练使的身份,带着军队去征战。分别是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圣水将单廷珪和神火将魏定国。
但是《水浒传》也搞混了宋朝的官制,把团练使想成了一个州府的军事负责人。
二、团练使为何变成“三无” 官职
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追溯一下团练使的前世今生。
团练使最早大面积出现的时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全称是“团练守捉使”,简称“团练使”。
当时的团练使是正式的地方军事负责人。小至一州,大至十数州的军事长官,一般称为(某州)团练守捉使,或(某几州或某道)都团练守捉使。
那个时候的团练使,才和《水浒传》描写的一样,手下有兵,说打就打。
其实在武周时期就有所谓团练使,但是数量不多,基本是临时设置的。主要职能是组建与训练团结兵,基本上类似地方武装部部长。
团结兵是一个专有称呼,和唐朝的正规军不一样,类似地方警备队,有很强的民兵色彩。
后来唐朝衰落,不少地区的团练使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大多变成割据军阀。
所以团练使级别也逐渐变高,到了五代团练使可不只是原来的武装部部长那么简单了,比如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年)四月,“以前密州刺史张实为颍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成为一个州的团练使,相当于掌握那个州的实权。
正因为地位变高,团练使逐渐带有了一定的荣誉色彩。有时皇帝为了表示对大臣的奖励,就把团练使作为一个大官的兼职,比如某位猛将是朝中官员,也可以加一个兼某州团练使。
这样不仅工资增加了,还有荣誉性的认可。
但是正因团练使有割据的潜在危险,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政权就开始进行改革,削弱团练使的职权。
北宋初年,全国完成统一,又实行废支郡”“直属京”,对地方官制进行改革。
包括团练使在内的一些地方官职,比如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些地方军政长官逐渐被边缘化,他们的的行政、财政、军事、人事、监察等各项职权被架空。
比如刺史的权力逐渐被知州、通判瓜分,防御使被兵马部署、兵马钤辖、兵马都监、兵马监押等瓜分。
所以在宋代我们可以发现在太祖、太宗朝还相当常见。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些官制还是实职。但是到太宗末真宗初时,开始急剧减少。最后变成了那种名誉性官职。
所以在北宋大部分时间,团练使仅仅是个荣誉性官衔。
三、光杆司令苏轼
历史上宋英宗虽然当过团练使,并且常被称呼为十三团练,但是不代表他就是真正的团练使。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他离开过开封,宋朝对近支宗室的权力限制很大的。
不要说能发动兵变了,就是实际管兵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编剧和导演虽然看过不少关于官制的书,却搞成了历史穿越,把北宋的团练使当成了中唐或者五代那种团练使。
此外还有个事要说明一下,大文豪苏轼当的这个团练副使,和上文中的团练使一样,团练副使虽然理论上是团练使的副职,但是当时团练使已经是那种只是标定身份的官职了,团练副使可以想见也是如此,而且宋朝常用团练副使以安置贬降官员。
往往会加个责授予,而且不给工资不管事(因为是犯官)。
所以苏轼在黄州基本是是没有职权,也没有工资而且只能在黄州周边活动,仅仅只有很有限的实物补贴。
所以苏轼在黄州挺悲催的。
但是苏轼的心态很好,在黄州期间更是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这些诗词中无不体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这也是苏轼诗词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