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一个被文学完全浸染的君子

2019-08-15   扁担圈生活

第一次认识蒋勋还是在央视《读书》栏目上看到了一本被大众好评如潮的书籍——《蒋勋说红楼梦》,随后又在网上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公开信息。“与君初相识,胜似故人归”,这种感觉仿佛是你与中国古代文化再一次的灵魂碰撞。也许,对于他和文化而言,你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于你的感觉却意义非凡。

浮世繁杂,我们总会迷失在生活的快节奏里。然而去听或者去读蒋勋先生的书籍,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净土。

落魄的贵族子弟

蒋勋出生在历史文化悠久的西安,他的母亲是满清正白旗贵族官宦之女,外曾祖父曾是西安上一任知府,家境十分富裕。辛亥革命后,家境衰落,但是遗留的老宅都够一百多户人家居住可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父亲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因为战争他们全家后来逃难到台湾,白手起家。

蒋勋上小学五年级时,他从母亲的口中,得知自己原来是满清贵族后裔,当时他的内心既骄傲,又复杂。那时候他开始读《红楼梦》,了解到曹雪芹也是正白旗,最后也是家境衰落,所以他对曹雪芹特别亲切,总感觉那是前世的自己。

他多次梦到大观园,回到这个繁华的园子里,与姐妹们嬉笑玩耍。然而,醒来却发现自己是“罪臣”,“俘虏”,这样的落差感,给他自己的感觉仿佛是天生来赎罪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大概,思及此,这就是他特别喜爱南唐后主李煜的原因吧。

诗里闻歌,字里醉情

他热衷写诗写文,把他比作曹雪芹和李煜,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和他们有着相似的忧郁和孤独。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曹雪芹和李煜给人不一样的人生觉悟。

著名的电影明星林青霞曾说:“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你能想象,五六十岁的林青霞每次听闻蒋勋要说《红楼梦》,她都不辞劳远坐飞机去听他的演讲。而且他的演讲,不仅吸引了林青霞这等50年一遇的美人,还有闫妮,林依晨等明星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这样评价: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在诗集《舍得,舍不得》中,他带着一本《金刚经》旅行所想所得皆为一篇篇优美的诗,能带你出尘入世,亦能带你处世修行。每一篇里都蕴含着文化的美。《多情应笑我》《灭烛,怜光满》都是对历史,对唐诗宋词的最精彩诠释。

一边参禅悟道,一边人间修行

如今年过七十他,每天黎明起来打作参禅,抄经念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未停歇。有人就采访他,这是打算出家了吗?他说不会。在他的心中,不论出世还是入世,都是人间的一场修行,只是形式不同。正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他本事西方的神瑛侍者,到人间历劫,在情爱纠葛中参禅悟道,比在寺庙中吃斋念佛要悟的深刻。

生活中的他,还佩戴一块像ipod样的先秦古玉须臾不离,类似于宝玉的通灵宝玉,他借此提醒自己,追溯古代,也要与时俱进。

他是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强者。在每日的参禅中,他相信有因果循环,有前世今生,正如对《红楼梦》中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说的那句:“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还有他喜爱东坡的《江城子》,《寒食帖》他知道苏轼的生日是1037年1月8日,跟他的1947年1月8日惊奇于他们二人的同月同日。每日参禅完毕,他又开始进入俗世,写诗,作画,教书育人,做一个学生都敬佩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带他们跨越思想界限,跟他一起感受美的哲学,用感官来判断事物的真谛。他在《美的沉思》中帮助了多少人发现了世间的大爱大美。

文人墨客,至情至性

台湾著名诗人痖弦曾说过:“真正的美人,有着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而蒋勋,却是真正的君子。他爱读书,作画,吟诗......当真无愧一个有思想的文人墨客。

理智如他,至情至性。

马英九邀请他当文化局局长时,他婉言拒绝说,我不合适,我崇尚儒学,佛学不适合从政,龙应台比我适合。他当了七年的美术系主任,就因为某次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学生偷溜出去,跑到草地上读书,这个举动感动了他,让他在这个职位上做了7年都不忍离开。

2012年的中秋节时,65岁的蒋勋伴随着一轮圆月站在TED演讲台上,轻轻地吟诵着一首《愿》。

如果啊

如果

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个愿

与你结来世的因缘。

朗读到了尾声,他说:

“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出18分钟给一首诗,这个要求会不会太奢侈?”

他的发问,很是荡涤人心。18分钟,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看似很短,却对忙碌且浮躁的我们来说,真的很奢侈!

他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

如今,他的这个梦,实现了。他的学生,读者桃李满天下。他的书,他的诗,他的画,都成为了我们从中发现美欣赏美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