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深情,《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020-01-14   扁担圈生活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子"之一,其名声虽没有苏轼响亮,但在北宋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在他生前在世时,人们将他与苏轼齐名称"苏黄",可见文学造诣之高。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曾评价他"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可见他的书法造诣极深。不过除了书法,在唐宋诗词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其诗文亦是不容小觑,从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就可知晓了,其老师苏轼也说其诗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后世读黄庭坚诗,《寄黄几复》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我住在北海,而你住在南海,想要给你鸿雁传书,却发现大雁飞不过衡阳,当年在春风吹拂中观赏桃李喝酒的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江湖艰险,一别十年,我却总在下着雨的夜晚对着孤灯思念你。勤俭持家却也只是家徒四壁,人们常说三折肱后成良医,我却不希望如此,想得你发奋读书到现在,头发已斑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着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几复和黄庭坚认识的很早,两人年少交游,感情很深,在此诗之前,黄庭坚就经常为黄几复写诗,比如《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写这首诗时,约莫在神宗元丰八年,那时黄庭坚在山东,黄几复在广东,两人相隔甚远,地处天南海北,已经有多年不曾相见,黄庭坚思友心切,遥想友人,遂作此诗,以表思念之情。

起首一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直接交代两人距离之远,一南一北,究竟相隔多远距离呢?第二句就说那是传书的鸿雁也飞不到的距离,故而托鸿雁传书,鸿雁却拒绝,拟人化的修辞却将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生动。两人不但多年不见,想来连书信来往几乎都少得可怜,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分别这么久,怎么可能不想念呢?想当年青春正好,微风不燥,桃李花开,两人一起在春天的洗礼下喝酒吟诗,转眼间,却是两人十年不曾相见的时光,而生活如此艰难,外面秋雨肆意,诗人只能坐在孤灯前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

黄几复"持家",却依旧只有"四立壁",可见 作为一个县的县官,他定然是极其清廉的,家境贫寒,却不在意,只专注于治病与读书。这里的"治病"想来只是一个比喻吧,毕竟黄几复是个官员,而不是一个大夫,故而以"治病"指代"治国",一个已经有了政绩的官员却始终不能受重用,只能在底层跌跌撞撞的摸爬打滚,这大概是黄庭坚的不忿吧,为朋友的遭遇而感到难过与不平。十年前一起谈天说地的朋友想来依旧是热爱读书的,但却已不复往年模样,头发斑白的他究竟受了多少的苦呢?这样的境遇不免让人感到凄凉,故而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营造了这样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啼本就是极为悲凉的声音了。

从这首诗来看,黄庭坚与黄几复的关系定是极好的,黄庭坚对黄几复也是极为欣赏的,因为多年不见,所以甚是想念,而朋友做官清廉、治国有方,又好学专注,但垂垂老矣,却依旧不受朝廷重用,对于这样的遭遇,黄庭坚是深感惋惜,故而此诗除了深切的思念之外,还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故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那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更是被奉为经典,对仗工整,语句也颇有深意,在一乐一哀的情景对比中,黄庭坚创造了十分独特的意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你有多久没有和好朋友见面了呢?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难再体会黄庭坚诗里"寄雁传书谢不能"的情景了,往往一个电话就慰藉了思念。联系虽方便,但细细想来,感情却没有那么深刻了,通常因为距离的原因,时间一久,就和曾经很要好的人断了联系,慢慢的成为陌生人,想来也让人感到怅然,就像曾经亲密共处四年的大学同学,毕业之后天南海北,起初可能还会联系,但时间久了,也渐渐杳无音信,彼此都有了新的生活圈子,谁又是谁的必不可少呢?十年不见面,少联系,却依旧能够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这份友情得有多珍贵啊!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其实不止是爱情,友情也是一样,就像缓慢的交通,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可能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好友。现在时代发展,纵然交通通讯十分方便,却已没了曾经的深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得之不易才更加珍贵吧,没有共同的经历与兴趣,有时朋友也只是暂时的过客,这话固然很残忍无情,却似乎也是大多数人的必然了,故而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才是如此的幸福与幸运。愿我们都有一个挚友,可以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