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地方下雪了,早起的时候,也看见了树上、房顶上堆积的雪,虽不大,但却给这个单调的冬季增添了份新意。突然就想到了那么些与雪有关的诗词,唯美的"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诗意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有纳兰容若这首《长相思》。其实诗词鼎盛的时期只在唐宋,自此之后,很难读到经典,故而纳兰容若的出现,给千百年不曾兴起的诗坛增添了那么一抹亮色,王国维说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这一人的词中,《长相思》当属名篇。
《长相思》也算是词人们常用的词牌,李白曾以《长相思》为题写过一首乐府诗:"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也是凄清唯美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长相思》里有"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空灵而悲凉;晏几道的《长相思》就更为直接了,"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是我们很熟悉的一首词。唐宋之后,也就纳兰容若的这首《长相思》较为精彩,为后人熟知了。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前进,夜深了,帐篷里都点起了明亮的灯。
账外风雪交加,声音嘈杂导致将士们无法入睡,从而对远方的家乡产生了思念之情,想着自己温暖宁静的故乡,那里是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声音。
纳兰容若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是康熙皇帝身边的红人,跟着皇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塞上环境恶劣,风雪交加,让人不禁想念京师的温暖,故而对京师的家产生深切的思念,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一股相思之情无处排解,就写了这么首《长相思》。想来这首和雪有关的词当是悲凉的吧,意境又与其它的雪景诗不同了。
山一程,水一程。这东巡的路途是艰险的啊,跋山涉水,又是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但前进的军队却不能停歇,只能快速的向山海关前进,终于到了晚上,可以停下来休息了,然而却是躺在床上想着远方的家乡。纳兰容若出身良好,在皇帝身边担任贴身侍卫,春风得意的年纪却来到这艰苦的边塞,不适应这样险恶环境的他,不自觉的就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思念,对故土强烈的眷恋之情让他夜不能寐,惆怅满怀。
想来词人是不愿意出行的吧,所以"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向那畔,心却不向,无可奈何而满心烦闷,故而风雪的声音在夜晚显得如此聒噪,以致睡也睡不着,其思念之情也更为浓厚了。若是在京师的家里,必然不会有这样令人烦闷的声音,即使有,家人在身旁,也会觉得心安无比,然而关外不同,关外只有他独自一人承受这寒冷的风雪,这让他感到深深的厌倦。"夜深千帐灯"有多壮观,"故园无此声"就有多委婉,壮观让他感到悲伤,委婉让他无比怀念。
身处异乡、天涯羁旅固然让人厌倦不已,但真正难以接受的却是人生路上也总是风雨兼程。词人陪着康熙出行的时候是农历二月份,也就是现在阳春三月的季节,这时的南方地区当是草长莺飞的时候,然而北方却依然是大雪纷飞、寒风肆意,就像词人啊,本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外表看似风光,可依旧要在这艰难的环境里挣扎生存,即使厌倦疲惫,也不得不咬着牙坚持下去。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那倘若没有选择远方呢?现实依旧会逼着你不断往前走,前往你并不喜欢的远方,然后被迫的接受风雨兼程,着实无奈。
思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怀,但若是开心的,总会淡化这种思念,倘若是悲戚的,这种思念就会被无限放大。而纳兰容若虽然是在写思乡,却又在感叹人世艰难,总要面对各种风雨,不仅是羁旅中的,更是人生旅途上的,故而词里写雪,也不过是想要衬托环境的艰难,唯美少了些,残酷却多了些。
但不管怎样,既然走上了这条路,不管前方如何艰难,也依旧要咬着牙走下去,哪怕跋山涉水,哪怕风雪肆意,熬过去了,等待着的,就是阳春三月的明媚风光。纵然思念难熬,我们要接受身心的双重折磨,也要始终相信,家就在不远的地方,我们终究会回到那个温暖的地方,悲不可怕,一蹶不振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