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我们读的都不少,其中肯定也有这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不是很有意境?这首出自宋朝诗人林逋手中的梅花诗,也是众多梅花诗中的精品了,于千万首诗中脱颖而出,《山园小梅》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山园小梅》一共有两首,是林逋的一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梅花特有的姿态美与高洁品性,展示给读者一幅清理出尘的画卷,并以梅花自比,其中寄予的自然也是诗人超凡的情怀。我们熟知的往往是第一首,因为其中那句传世名句被许多人喜爱,风韵之中可见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
《山园小梅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百花凋零之后,只有梅花独自绽放美丽,在小园之中尽情释放魅力,成为园中最美的风景。梅花疏疏落落,斜横着枝干,在清浅的水面上映照出倒影,淡淡的花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浮动飘散。冬天的鸟儿想在梅枝上停落,还要偷偷的窥探一眼,夏天的蝴蝶要是知道梅花这般美丽估计也是向往的。幸好自己可以通过吟诗来亲近梅花,这样就既不需要拍檀板唱歌,也不需要饮酒助兴了。
林逋是个隐世之人,他平生最爱之事莫过于养鹤种梅,他自称以梅为妻鹤为子,终身不娶,于是后世常道其"梅妻鹤子",一生咏梅诗最是丰富,但最著名的还是这一组诗。苏轼曾评价林逋:"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可见林逋着实是个清高脱俗之人,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性以及出世绝俗的生活恰是苏轼此身所向往,却又始终未曾实现的。
梅生在冬季,百花开败之时正是她绽放的最为艳丽的时候,而当山花开得烂漫之时,她却在丛中笑。在单调蒙尘的寒冬之中,世间无一亮色,只有梅花凭一己之力装饰着苍茫大地,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生机,林逋的首联中,说其"独暄妍"、"占尽风情",恰好表现了它特立独行、不与百花争宠的低调以及超凡脱俗、引人入胜的诱人风韵。这里虽是写梅,其实不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隐居一方,林逋想要的人生恰是独自绽放、无人干扰,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乐趣,这大概是许多隐逸之士共同的追求吧,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故而这样的人总让人觉得超凡脱俗,大概是多了那么层潇洒与淡然的气质吧。
颔联是整首诗的精髓,描绘的是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欧阳修云"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可见林逋将这句的意境营造到极致了。"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疏影、暗香,这是梅花特有的神态与气息,五代南唐有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月下漫步,闻梅之幽香,看疏淡清影,"横斜"、"浮动"、轻盈至极,而"水清浅"、"月黄昏"又使其拥有了一种别样的仙风道骨。所谓出尘脱俗,也不过如此了。
如果说前面两联还是在实写梅花,到了颈联,诗人就转为虚写了。在诗人的想象之下,鸟儿看见梅花的风韵,也忍不住侧目凝望,蝴蝶看见这么美的花,更是羡慕嫉妒,为之断肠。这自然不是林逋亲眼所见,但在他的想象里,事实却应该如此。夸张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表现的却是诗人对山中梅花深深的喜爱,大概是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操吧,使得这种喜爱也变得十分文雅了。
颈联是侧面表现,尾联就是直抒胸臆了,诗人的形象与那"偷眼"的"霜禽"和"断魂"的"粉蝶"是类似的,看见这美丽的梅花,林逋也想要与之亲近,怎么亲近呢?自是作诗歌颂它,在这样的意境里,不需要丝竹之声,亦不需要用酒助兴,这简简单单的欣赏作诗就够了。隐居的人,自然是能在恬静的山林之间寻找到人生的乐趣,根本不需要凡尘俗世里的纷扰热闹来营造气氛,心之所向,哪怕无一外物,也能拥有别样的风情。
梅花是出尘高洁之花,林逋爱她,爱的也正是这份独一无二的气质,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其中,追寻的也是一种超乎于天地之外的境界。我们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待的久了,不免也想给自己的心寻找一个安静的栖息之所,我们做不到林逋那般诗意洒脱,但却能在这曼妙的景色里抚平一颗躁动的心,也能在这超乎寻常的世外桃源之中学习梅花特有的节气与风韵,纵然得之皮毛,也将收获良多,愿每个人都能在这首诗里感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优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