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杀秦王,作为燕国的国君,燕喜是否知情呢?

2019-12-07   扁担圈生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歌》

在秦国英雄辈出的时代,秦始皇嬴政可谓是一位传奇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一个"无名小卒"吓得惊慌失措,这个"无名小卒"就是荆轲。我们在感叹荆轲英勇的行为时,是否有疑问,《史记》里所记载的"荆轲刺秦王"自始至终只有燕太子丹出现过,那么燕国的君主燕王喜是否知情呢?

1. 太子丹为何要"刺杀"嬴政?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佚名

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作为赵国人质的嬴政,童年是没有欢声笑语的,他唯一的玩伴就是太子丹。只是少年的交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巧妙的变了质,嬴政即位之后,秦国在嬴政的统治下逐渐变得更加强大,也渐渐威胁到其他六国,燕国为了防止被灭国,就送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太子丹也曾抱着美好的幻想来到秦国,试图通过儿时的友谊来改变现在燕国的困窘,可是此时非彼时,对于嬴政来说,燕国是势在必得。

所以太子丹的到来并不能改变什么,有的只是人质的"礼遇",而秦王对于太子丹要回国的请求更是毫不犹豫的直接拒绝,幻想破灭的太子丹受不了如此的侮辱,就私自潜逃回到燕国。两人做人质时或许有过友谊,但当身份悬殊甚大之后,所谓的"友谊"也就化为了泡沫。

2. 刺杀所需的"剑"-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太子丹在回到燕国之后,就开始想各种办法报复秦国,于是请教了自己的老师鞠武,鞠武深知太子丹在秦国受到了侮辱,但也深知目前的困局无法破解,只表示自己会想办法。然而太子丹甚是焦躁不安,但在这种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收留了前来投奔的樊於期,鞠武顿时恐慌不已,立马劝解太子丹不要因为个人的"义气"而为燕国带来灭顶之灾,可是太子丹压根不听,鞠武无法,就向太子丹推荐了文武双全的勇者田光,但此时的田光已经是垂暮老人,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便推荐了自己的好友荆轲,荆轲听完太子丹的请求,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担此大任,坚决不同意,却又经不住太子丹的请求,最终还是答应了。之后,太子丹封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最好的馆舍,满足荆轲的一切要求。

3. 刺杀所需的"礼物"

"能征惯战樊将军,徒将头颅献荆轲"---张志真

刺杀的事情就这样"秘密"的筹谋着,太子丹做好了前期准备之后,荆轲却丝毫没有要出发前往秦国的意思,这让太子丹有些着急。荆轲表示想要获取秦王的信任,必须得拿出诚心,其中一项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可是太子丹并不同意献上樊将军的人头,请求荆轲另想办法。荆轲深知太子丹品行,于是私会樊将军,将所有的计划说与樊将军听后,樊将军自己献上了的头颅。于是面见秦王最好的"礼物"就这样巧妙的诞生了。

荆轲踏上了前往刺杀秦王的路程,结果我们都已知晓,秦王也因此事件异常愤怒,大举进攻燕国,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仅仅只是一个太子,是否能做到这些呢?

4. 他是否之情呢?

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晋书·祖纳传》

疑点一:通缉犯的"消失"。樊将军作为秦国的通缉犯,逃到燕国的领地,燕王喜又怎么会不知情呢?当时知道樊将军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鞠武正是太子丹的老师,在劝解无效之后,自然会禀告燕王喜。

疑点二:田光之死。荆轲被推荐给太子丹之前,田光先自刎了,在那个年代,能文善武之人,自然得到得关注甚多,一个垂暮老人"悄然"自杀,难道不会引起怀疑吗? 疑点三:荆轲的身份之谜。一开始荆轲的身份仅仅只是草民,在他答应刺杀事件之后,太子丹封他为上卿,而一个太子,能够封荆轲为上卿吗?不仅如此,最后在易水送别,前往秦国时,荆轲的身份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即燕国使者。可是出使秦国,如此重大事件,作为燕国的领导者,燕王喜真的会毫不知情?那么荆轲的身份又要如何解释呢?没有一国之君的认可,荆轲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疑点四:燕国督亢的地图。荆轲为了获取秦王的信任,向太子丹要的另一件东西就是地图,但在古代,任何国家的地图都是机密的存在·,仅仅一个太子又哪里来的地图?这其中的缘由可想而知了。

以上四点都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暗示着什么?暗示着这所有的一切并非是一个太子所能够完成的。燕王喜在这其中可谓是"功不可没",然而仅仅只是如此吗?作为一国之主的燕王喜不仅知情,而且还默许这种九死一生的刺杀行动,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就要从当时的局势所说了,当时的秦军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直接抵达到了燕国南边边界。与燕国只有易水之隔。燕王喜深知秦国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却又无计可施,于是对于荆轲行刺的办法虽然觉得慌缪,但也只能放手一搏,所以尽管是下下策,对于当时的燕国来说,也都是值得一试的办法,因此燕王喜并没有阻拦太子丹的行为,甚至还默默提供了帮助。情势所迫之下,荆轲行刺尽管是孤注一掷,但却包含了无数人的希冀!

5. 结语

"弱之肉,强之食。"----《送浮屠文畅师序》

虽然最后燕国因为荆轲刺杀未遂,而给了秦国攻打燕国的一个借口,可就算没有借口,在秦国的军队整装待发之后,燕国也只是苟延残喘多存在几年而已。这也是所谓的"优胜劣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