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在蒋捷《一剪梅》里的春愁

2019-12-21   扁担圈生活

从晚唐开始,词这种文学体裁就慢慢的盖过了诗的风头,在宋朝时发展至顶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比如晚唐的温庭筠,以闺怨诗为主要题材,创建了花间词派,再到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几乎承包了那个乱世的经典,开一代先河。到了宋朝,自是不必说,著名的词人不要太多了,婉约豪放各种词派并存,经典数不胜数,但到了宋末时期,仿佛词就不如之前的昌盛了,细细数来,一个蒋捷,似乎提笔写下了宋词的挽歌和终曲。

蒋捷是宋元之交的词人,由于身处乱世,见识了一个朝代的更迭和另一个朝代的崛起,心里的感触必是良多的。山河破碎,作为一个有文化的诗人,自然是身怀亡国之痛的,因而大部分的作品都抒发的是故国之思与山河之恸,其词风多悲凉萧瑟,这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是分不开的。

我们大部分人都读过蒋捷的那首《虞美人 听雨》,这算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了,根据自己一生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心情,抒发了国家灭亡的悲痛,当然了,他的经典远不止这一首,比如这首《一剪梅 舟过吴江》,也是他十分经典的一首代表作,其中那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曾被多少人广为传颂呢?

元十三年春,元军破临安,之后词人开始流浪,一次行舟,经过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有感而发,写了这么首词。以春愁为主旨,抒发的是自己连绵不断的愁思。

《一剪梅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说自己满心的愁绪,希望可以借酒消愁。这愁绪来自哪儿?词人在江上的小舟之中飘摇,客居他乡本就十分惆怅,岸边的阁楼上,酒帘子还在风中晃动,大概是店家在招揽客人吧,本就忧愁,又看到了卖酒的地方,自然希望一醉解千愁了,只是为了排解自己的愁闷而已。然而就像李白说的那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不过是苦闷的人自我安慰而已。

词人乘的小船经过了令无数文人骚客流连的秋娘渡和泰娘桥,这本是让人十分迷恋欣喜的地方,然而蒋捷却没有心情欣赏,何故呢?愁闷太多,早已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风雨飘摇中挣扎的词人,怎可能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那不属于自己的美景呢?这时的词人大概心心念念的是回到故土,与亲友重逢吧,那所谓的迷人之景已不能触动蒋捷的心弦,然而风雨阻挡了前进的步伐,这让心急归家的词人越发烦恼了。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洗客袍呢?然后和家人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蒋捷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舟车劳顿的生活回到故土,其中隐藏的是对家人的思念,所以他渴望团聚,却又不知何时才能团聚。最后忍不住感叹春光易逝,使人追都追不上,樱桃才红,芭蕉就绿了,春去夏到,四季交替之间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不管是洗客袍、亦或是"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都是女人家做的事情,可见蒋捷渴望回去与妻子团聚,哪怕只看着妻子做这种事情,大概也是满心欢喜的吧,毕竟不用再忍受难捱的寂寞,不用感受风雨飘摇、流离失所的凄苦,毕竟心里有了归属。长期在外飘零,让蒋捷早已厌倦了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也许朝不保夕、也许无热食进胃,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不知不觉中过了很多年,只能感叹年华易老,如今的词人大概已是青春不再,所以才会在暮春时节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想着已逝的年华,想念少年听雨时的风流潇洒,而不是在一叶扁舟上了此残生。

李煜词中曾有"樱桃落尽春归去",可见当樱桃开落的时候,春天就到了结尾,然而蒋捷词里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才红不久,芭蕉就绿了,这个不久自是诗人的感触,只觉得时间流逝太快,在人们还未反应过来时,夏天就到了,那樱桃落尽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这一红一绿的对比之下,是诗人满满的无奈与心酸,可是时间从来不等人啊,在这不断飘摇的日子里,四季已不知变换过多少次,时间已经走了这么多,可诗人却一直未回到家乡,这种悲伤已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

久居在外的游子总是对家乡充满了思念,这是属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归属感,家是珍藏在心底里的宝贝,所以人们在外总是更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可我们对此却无可奈何,但终究要珍惜时间吧,"流光容易把人抛",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和时间赛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