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纹甲?锁子甲?琐子甲?连环甲?原来它们只是一种盔甲的四种写法?

2020-07-23   看北朝

原标题:山纹甲?锁子甲?琐子甲?连环甲?原来它们只是一种盔甲的四种写法?

不动之戈:一直以来,网上对所谓的山纹甲各种想象丰富,许多人也做出了十分有趣的结构,去试图复制所谓“山纹”,可是实际上“山纹”这个命名就是个问题名称,简单的说,称呼为山纹甲,本来就是错的。

查“山纹”二字出自《唐六典·武库令》,原文【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同时这句话也顺理成章成了山纹甲出自唐代的证据,我不是说这个所谓的“山纹”甲不能出自唐代,到目前为止,我还从没见过可信的唐代绘画、雕塑上有所谓山纹甲(最早的类似铠甲纹样,见五代王处直墓出土的武士版刻)。网上我也看过别人拿的所谓唐代塑像,壁画的山纹,简单的说我认为那些塑像统统不会早于宋元,很多甚至是明清产物,绘画就更别提了,很多所谓唐人作品都是后世托名,至于壁画至少不是唐代原画(这里有一个误解,很多壁画其实都是经过后世多次重新修补过的,比如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某地维修寺庙里的壁画,把人物修改的十分卡通成了笑话,我认为从考证衣着物品上看,壁画是十分不可考的,因为很多后世的修复,都会因为不了解原画时期人物衣着的结构和工具物品的用途,导致采用修复时的想象进行涂抹更改,这是正常现象),因此我觉得至少从《唐六典》这段简单的描述里,看不出书中所提的山纹甲,究竟是不是现在网友们热捧和复制的那种“山纹”甲,这种甲叶连缀方式即使是出自唐代,在唐代也绝非常见的铠甲。

然后说一下网上的山纹甲究竟该叫什么名字,其实很简单,大概两宋以来,中国人的口语,出现了大量的儿话音和连读现象,“琐子”这个称呼,就是一个口语中的儿话音例子,其它的比如:海子、缨子、奶子、达子、老儿、哥儿、帽儿等等。。宋人的《营造法式》中,贴出了多种彩绘纹样,比如簟纹、银铤纹、金铤纹、龟纹、四出纹、六出纹、旗脚纹以及各式环纹(传统的纹样里,还有万字纹、回字纹、十字琐纹、八达晕纹、球路纹等等,古人发明这些纹样,有一些显然是因实物而来),其中书里配图的琐子纹,就是网上大家所称的“山纹”,这个纹样,取自于琐子甲(我没有特别研究过琐子甲的结构,但是我想既然甲叶能被称为琐子,至少说明每片甲叶都具有锁扣的功能,应该是琐子和琐子互相咬合而成),而且这个琐子纹,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过称呼,仍称之为琐子纹或锁子纹,可以说琐子纹是中国的最传统最普遍的装饰纹样之一。因此所谓山纹甲,真正的名称应该就是琐子甲。

最后再提一下所谓的“锁子”甲,既然所谓山纹其实是琐子甲,那和“山纹”一样,网上所称呼的锁子甲,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至少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无论是“琐”还是“锁”都不是“环”,什么是琐子和什么是环是分得很清楚的,同样《营造法式》中,贴出了很多种环纹,比如连环纹、叠环纹、密环纹、方环纹等,环环相扣的连缀方式,显然就是所谓的锁子甲,因此我以为这种铁环相扣的铠甲,至少在中国不该称为锁子甲(称呼为锁甲就更加错误了,琐子一词不能再简),应该被称为连环甲。

下面贴几个图片说明下问题:

前些日子本区有朋友贴出来的南禅寺”晚唐“雕塑,这显然不是唐代雕塑,没有一点唐代风格(唐代神像武士都是大量穿着绢甲,而且脑袋比例很大,豹头环眼,表情特别夸张,有胡子的倒是不多),应当是明代雕塑,南禅寺固然是座老寺庙,但是不能因为南禅寺遗留有唐代建筑遗构,就说南禅寺雕塑是唐代产物。此铠甲下缘有彩色排穗,符合明代铠甲下缘缝制四色排穗的习惯,颜色大概是蓝、黄、绿、红排列,而且从鞓带看唐朝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构,显然是明代窄鞓带

五代王处直墓武士雕像中的锁子甲臂缚,这是我看到最早的琐子甲

巩义北宋皇陵石翁仲的琐子甲顿项(一直到北宋,锁子甲仍然只是局限于铠甲的局部柔软部分)

南宋皇陵石翁仲全身锁子甲(看起来北宋和南宋铠甲的最明显区别是一个铠甲到下身脚踝,一个只是长度及膝)

明十三陵石雕像(这套铠甲不是实用铠甲,是仿天子近卫的天武将军/大汉将军所穿之甲,大汉将军有时候穿的是绢甲,十分接近南宋模样)。

清代琐子文铠甲实物

拉近:

另一套清锁子甲:

《营造法式》中的各种环纹,举例,不一一贴了

《营造法式》中的琐子文

彩绘版琐子纹:

现代锁子纹工艺品

据称是存世的“锁子甲”,其实从纹样看,应该属于方环纹,两图,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现代环纹,从纹样看,应该属于密环式链接

咱是业余的,再说山纹甲一说,也就是网友们议论一下,锁子/琐子文在研究纹样的专业人士里根本没有什么争议,许多书里把这种纹样的名字大剌剌就写出来了,压根就没有山纹一说。锁子甲和山纹甲这样的错误,我觉得大概算是望文生义。。比如很多人拿唐代绘画举例说事,前段时间在贴吧里和人争执传唐人陈宏《八公图卷》的问题,我就说这画肯定不是唐代画的,里面的三山帽、方额幞头、皂皮靴还有绕过前胸的红鞓带都是宋代产物,我看这几个穿的跟中兴四将一个风格,搞不好还是南宋画的,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特点。

嵯峨白云间:好文呀,写的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此前在网上见过有人说山文甲是用动物的鳞片熬化了后铸成的样式,就觉得不靠谱,还是楼主说的在理,还有那个明甲下面缝四色的布条,看西藏的铠甲也有这样的装饰,难道是学习明朝的?

不动之戈:“排穗”一词是明代称呼,明代不只是盔甲下缘有,佩刀上也有排穗,别朝我不知道叫什么,四色我个人感觉是与五行五方有关,只是少了一色,西藏有可能借用明代的一些习惯,明朝赐给西藏很多东西,举个例子,活佛和大喇嘛都会戴黑鞑帽,黑鞑帽大概在宋辽期间产生,传入西藏最初就是明成祖赐予西藏法王的,具体模样可见宣宗涉猎图或宣宗出猎图中皇帝所戴之帽。

西藏十七世噶玛巴活佛伍金赤列所戴的黑鞑帽

明宣宗出行时佩戴的黑鞑帽

zi_:孤证不成据,何况最后所有观点都其实都是第二段提出的《营造法式》一本。但问题是,这本书是北宋时候以《木经》编写而成的,根本就与军器不搭界。至于里面对某些纹样的称呼,只能当做旁证,怕是不能用来作基本证据。

至于你说锁子甲和连环甲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chain-mail这玩意从根本上,就不是中国做的东西,而且一直到唐宋,中国都因为钢铁拉丝技术不好不能做到批量自产,大多数还是从中亚那边进口的,所以这玩意的称呼,怕是会相当程度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土耳其语里面,chainmail直译就是““连缀的链条”;而阿拉伯语里面,意思是“链条、齿条”,换句话说,这和英语几乎是一致的,名称中的首要属性是“chain”,也就是链条、链子。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正接触一下锁子甲制作的过程就会发现,锁子甲的编缀制作固然是小圆环做成,但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是一行行编织的,每一行都是一串链条,这才是这个词的本意。也就是说,其实chainmail最信达雅的翻译,其实应该是类似某些台湾地区那样,称呼为“链甲”最为妥帖。

至于说,你觉得锁子甲和链甲不是一个东西,以唐宋为时代背景,这个真的不好说,但至少在明代,锁子甲就是指链甲,《正字通》里面说得清楚,“锁子甲,五环相互,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这个描述已经非常明确了,文中的锁子甲,指的就是4-in-1的chainmail。

以及,chainmail到底有没有“锁”的字意在里面呢?

请看下图:

不动之戈呵呵,琐子纹存在于中国可不是孤例,上面我贴的清代皇家铠甲,留存到现在的不止一两副,不但早至有康熙年间的,甚至还有早至顺治年间的【上面的蓝色铠甲就是顺治时期的】,也就是是说这些甲的时代是出于明清交际时期,称呼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延续性,这些铠甲和明代皇家衣料一样,都有墨书文字说明,其中琐子锦/锁子锦这样的字样,很多就写在衣服里子里,恰恰相反,《唐六典》中的那三个字“山纹甲”才是全无来历,既无配图也无只言片语,没有一字作为注解,仅凭这区区三个字想象出结构模样,这样的推断才是天马行空

zi_《正字通》里面说得清楚,“锁子甲,五环相互,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这个描述已经非常明确了,文中的锁子甲,指的就是4-in-1的chainmail……

不动之戈这个不冲突嘛,锁子和环一样都是通过互扣链接的,有什么不对?《正字通》里可有明文书写“山纹甲”字样?

zi_:你误入歧途了,名字叫阿猫还是阿狗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文本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你纠结于名称,却忽略了我粘的那段文字后面的描述性文字——而那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叫做五环相互,你想过没有?

不动之戈:首先,本帖开贴就是为了正名,这是发帖的目的。

其次,我在一楼的开贴里也说过,我没有特别研究过琐子甲的结构,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不知道琐子甲如何相扣,我只是从锁子这个名称上,推断琐子甲是靠琐子与锁子之间互相咬合环扣链接的,而连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叠环、方环、十字琐、连环、密环等等等等,上面有朋友说了,锁子和环这两种甲,可能最初有交集,因为琐扣方式类似嘛,所以说书里直接称之为锁子连环甲,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当然琐子甲发展到了最后,成了清代的琐子锦甲,琐子只剩下了一个名称这样的像征意义,从铠甲实物退化成铠甲的装饰纹样。】。你贴的正字通里的文字,也是说明了琐子是互相锁扣而成甲的,有什么不对的?至于说到需要几环相扣,这正式大家都搞不清的东西,与琐子甲的命名没有关系。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琐子甲/锁子甲就是网上传说的所谓“山纹甲”,《唐六典》里的山纹甲为何物,现在完全不可考,因此称琐子甲为山纹甲是驴唇马嘴的强拉硬配。《唐六典》中的13种甲里,其中之一就列出了锁子甲。

reaper关于南禅寺的天王像,想插一句:这尊像一般书籍资料都认为是唐代遗存,楼主认为是明代的,可能是后世修修补补造成的结果。比方说楼主提到了”四色“排穗,但实际上这尊天王像原本很可能是没有绿色的,我上图您看下:

旧照片资料:

目前的颜色

这个颜色差异之大,已经不是可以用拍摄器材的问题可以解释了,特别是以胸部这条束带的颜色做参照,可以肯定这尊天王像在近一个时期经历过重新上色(话说这种绿色真挺俗气的),还有我觉得那些“排穗”,最初也许只是腹吞压着战袍形成的褶皱做了艺术化处理,和手腕处、臂甲前段露出的衣袖类似,后世修补中不断根据同时代的风格和喜好修改,一点点搞成现在这样。

当然 这么长时间的修修补补,雕塑上哪些细节还能保留唐代原貌也不好说。

不动之戈我只想说这尊神将,从造型和衣着上看,说是唐代作品,只能说制作者穿越了,捏出了未来神将。你要说这是后世改过的,那就没法说了,这尊像我看没有改过,上色嘛,唐代到现在颜色这么鲜艳那是不可能的事。

给你看看唐代神将的模样,都是我拍的,你可以看看时代的风格有多明显。

明代韦陀,这个见得多了,自己比比好了。

再来几个唐代的,制作者不同,时代的风格是一样的。

萌古大酋长:楼主所举出的《营造法式》中锁子纹一例,再结合唐代甲胄制式记载,窃以为很值得玩味。

评书里头一般的盔甲赞,都是把锁子甲和连环甲连在一块用的,称为“锁子连环甲”。

大略可以推测为,这两款甲式其实本是一回事,即“链甲”。初时,称谓有别,可能是因二者具体形制稍异。延后世因其基本构造相同,就把两种名称通用了。

不动之戈:这个我觉得也有可能,琐子甲和连环甲应该是互有发展联系的,两种甲应该都是琐还互扣而成的,较甲叶连缀的铠甲相对软一些,因此最初出现在铠甲的关节处和需要做动作的局部。

yezishu据称是“六角形薄铁片环互锁成甲”,锁子甲的变形,感觉是见到的山文复原里最兼顾外形和防护效果的

阿尔法道丁:这个估计是最接近真相的山文了,而且符合唐拉丝工艺不行的现实,这就回避了拉丝问题。

抠脚大叔的忧郁:我看沈阳附近有个辽代的佛塔遗址,上面有两武士像,其中一个批膊和腿裙就是山文,是不是山文较为灵活轻便,但是防刺不太好所以就用在批膊腿裙。

阿尔法道丁:山文目前的几种复原法,怎么编都是变成一种硬硬的结构,应该和灵活不沾边吧?可能是整体的型比较好。

fatleland:好像据说《玉海》里面把山文甲归属于锁子甲一类,而且说是软甲。和你论断一致,就是没看过这书,也没实物。宋代《玉海》把顺水山文甲归类为锁子甲,是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