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代一直在用碎银和银锭,而外国却流行用银币?

2020-06-18   看北朝

原标题:为何中国古代一直在用碎银和银锭,而外国却流行用银币?

仓鼠渣看了临高启明才知道银元宝碎银子用起来实在不方便,看重量不行还要看成色,必要时还要切开检查里面。最后再把成色一致的碎银子融成元宝,甚至收来的外国银币也要剪开用。那么那些用银币的国家有这问题吗?社会上有大量流通碎银子或者私铸的银币/元宝的例子吗?

泰瑞纳斯国王因为中国古代的法定货币一直是铜币啊,从来没有铸造过银币,所以要用银子,就只能算重量了

青天白日马英九也就是说,所谓“户部官银”是杜撰的?而西方列强要求的战争赔款“xx两白银”纯粹是因为他们看不上铜币?可为什么英国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要求赔款是西班牙银币呢?

必然王国枢密使还是存在的,不过主要用于储备和结算清算吧。

锦衣卫纪纲:比较严肃的古代题材影视作品,使用官锭进行消费或一般商务活动,会被衙门讯问的。

必然王国枢密使:恩,对,我指的结算清算,指的是财政系统的支付结算和大宗政府采购的清算以及财政拨付之类的。

锦衣卫纪纲:让我想起某真人秀里说的晋商票号的玩法:100斤重一个大银蛋“没奈何”,做储备、远途运输和官府调拨清算。这玩意儿显然和官锭差不多,不能用来消费。

必然王国枢密使:其实就和现在的黄金一样,只能在保险柜里做储备,谁拿块儿金砖去买房子,估计开发商第一反应是报警。而白银嘛,它的价值和产量刚好满足一个平衡,被越来越多地用作货币是自然而然的。

不沉的经远:明朝中后期白银的地位已经确立,清朝的时候白银已经是官方收税的标杆,鸦片造成白银流出造成白银对铜钱比价上升,对百姓的负担加重。

markgraf:我记得唐代就有金银钱,不过似乎只是用来赏赐而不是流通的,还有民间的压胜钱也有银的。

经略幽燕我童贯这个问题嘛~建议去读读《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白银逐步成为流通的货币,是一个趋势!

洋炮戏凤威尔基白银正式成为官方承认的支付手段,得到明代隆庆年间吧。那时因为开海禁,大量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流入,国内白银储量比较充沛。以前一直是一种保值的贵重金属。而铜钱做为法定货币,一直贯穿两千多年始终。

莫德里德清朝广东流行过十三行私铸的银毫子,广西的银珠子。欧洲银币的成色问题更大,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决定铸足色银币,收旧银币回炉,里头的杂质熔化产生的废气熏死了很多铸币厂工人

—〇—废气是铅之类的?

莫德里德:没具体说,当时估计也没法分析。

ww5556hh:不排除汞蒸汽……毕竟氧化汞加热就可以还原。

深潜者:或许可能有砷?我国资源主要 伴生在锡 、铅 、锌 、铜 、金等矿产资源。外国也类似,砷是亲硫元素,故而硫化物矿物中多含有砷。金、银、铜、铅、锡等都有大量硫化物形态的矿物。在早期青铜时代,有些地方甚至流行砷铜。

zzevil制作工艺问题,近代银元都是用机器冲压,材质均匀,图案复杂清晰,边齿复杂,私人很难伪造,满清作为一个农业国,技术能力也就跟私人差不多,造不了银元,解决不了防伪性,但是银元携带和支付比中国传统货币方便多了,所以清末各种外国银元大行其道,民初的名币袁大头,是从国外引入机器技术工人制造的,到现在鉴别袁大头真假还是主要看边齿,重型水压机压出来的现在一般的小厂都做不了,而没有这个能力的各地私造,都拙劣的可笑,比如说孙小头,只有历史意义,艺术价值上和袁大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更直观的清朝造的四川卢比,和它仿造的英国造的印度卢比比较起来,简直就像个笑话,硬生生地把真货作出了假货的效果,其实看下日本上世纪初的银币,即使小面值的依然图案复杂,工艺优美,再看看当时中国造的除了袁大头以外的钱币,很直观的就能看出两国工业能力的差距,也是一种看历史的角度。

穿越农夫:西班牙的鹰洋可是工业革命前就有的了。

将以遗所思:鸦片战争赔款不就是墨西哥鹰洋么?

jkkkjkski1:这要看你怎么理解“近代”了。我国近代史从1840年算,西方从1500年算,好像学界也有呼吁把“近代史”的分界点前推的趋势。

仓鼠渣:那么西方怎么解决假币问题的?银币在西方至少15世纪就出现了。那时候他们就掌握制造工艺了吗?

元光白银软,熔化后流动性差,适合打制/冲压;黄铜、青铜硬,熔化后流动性好,适合铸造。

中国历史上经济总量和国土面积不是欧洲能比的,货币需求量是天文数字,并且必须确保全国范围内无障碍流通,铸造铜币具有标准化大批量制造的强大优势,并且中国长期白银匮乏,所以使用铸造铜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相应缺乏银币制造技术,只能简单铸成坨。明代以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还没来得及摸索出本土的银币制造、管理体系,就赶上工业革命,机器冲压的银元广泛在国内流通了。

仓鼠渣所以,西方一些国家敢用银币的最大原因和澳宋一样是因为工业过关,能制造有锯齿边的银币防伪?能制造银币的技术水平相当于什么?差不多能造板甲?

深潜者锯齿或者突缘边主要不是为了防伪,而是为了防止别人将其锉边,贪墨银粉。如果只说能做银币的话,它其实根本没什么技术,西方锤制硬币的历史有两千多年。

仓鼠渣:嗯,我说错了,但那种锤出来的如果其他人也能做,那就必然出现劣质伪币,所以怎么处理?

孝陵修史刘若愚:牛顿掌管皇家铸币厂的时候所用的方法是——车裂,把私铸伪币的人五马分尸......

深潜者:劣质伪币不是问题,因为太好识别了。需要防止的是品相差得不太大的伪币,好像是只允许技艺高超的老师傅锤制金银币,当然产量会很有限。所以地理大发现之后,就必须转向机制币。

仓鼠渣:15世纪开始搞的机制银币可仿冒性怎么样?中国呢?

兰度:至少在16世纪西班牙和意大利某些地区已经用模压法生产钱币了。

如水般飞舞:因为银本身是贵金属,所以大众对伪币的接受度很高。古代商人有很多种办法鉴别银币成色。影响接受度的关键是银币成色而不是谁做的。另外说一句,中东的钱币兑换所经常搞把银币的凸边磨一点下来,然后把磨下来的银粉重新铸币。

仓鼠渣:对伪币接受度高………………这个好像真无解,那么铜钱难道也是?劣币淘汰良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顺便,被磨边偷银的钱别人怎么接受?称重量打折扣?

元光:同样,市场上轻薄劣质铜钱盛行时,民间足重优质铜钱要么窖藏,要么毁熔。

如水般飞舞:铜钱不清楚,因为是小面额的,没有印象。要说铜钱,其实中国历史上的铸造铜钱各种花活更是有目共睹。

劣币淘汰良币关键点是贵金属含量而不是磨边吧。因为凸边本来在长期使用中会慢慢磨损的,钱币兑换所的只是加速这一过程。不可能因为边少了点币值就下降了。

深潜者:在南北朝还是啥时候来自,因为币制太过混乱(当时大约4g的铜钱被称为足钱,非常稀少;通常流行的铜钱只有1.5~2g;此外更不足值的小钱、细钱也在流通,它们便宜到10~20枚才能兑换一枚足钱),曾经就出现过以称重论的铜钱交易制度。

至于磨边银币的接受问题,因为大部分银币都是被磨边的,所以被磨边银币的价值才是实际交易时的价值。新做的足值银币(慢慢的甚至有些制币厂就直接做小银币了。)都被收藏起来,或者人工磨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