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大战是扯淡?现代襄阳城附近军事地理形势图考

2020-07-28   看北朝

原标题:《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大战是扯淡?现代襄阳城附近军事地理形势图考

最近讨论宋元襄阳之战的帖子多起来了,然后上周@经略幽燕我童贯 访问了襄阳,我有幸陪同游览并解说了一下襄阳古城周边。现制作地图如下:

图一:

可以看出襄阳城是被汉水三面包围,岘山(秦岭荆山余脉)从西南方包围。

上游,万山(海拔大约100米)紧靠在汉水南岸。

下游,在襄阳城南紧靠汉水这一侧,山脉直插入江边,与对面的鹿门山(大别山系)形成一个峡谷地带。

所以说汉水在襄阳城的上下游都有江面狭窄处的制高点和控制点,襄阳城这一段正好是水势略平缓的一段。

可以注意到,蒙古军最初在襄阳城外站住脚跟,是通过设置“榷场”来实现的。目前考古发现,在汉江东岸有疑似蒙古军营水井遗址(大约是2015年开发东津新区时发现的)。

图二:

标注1:唐白河口;

标注2:疑似蒙古军营水井遗址处;

标注3:万山。可以看到几乎是直插江边,从江面看颇有点赤壁的感觉。上方的沙洲(解佩渚)传说是西汉时就已行成。此处是刘整打造水军之处;

标注4:虎头山,岘山襄阳市区制高点(海拔约500米);

标注5:习家池(汉末习凿齿所建),据说是襄阳风水最好的地方;

标注6:传说马跃檀溪之处,旁边是李曾伯收复襄阳铭文。

图三:

深红色线:襄阳城城墙。

根据本地水文部门考证,襄阳城段汉水河道,从汉末至今未发生大的变化,襄阳古城的大小和结构,从汉以后也未有大的改变。

1.可见城墙紧贴汉水和护城河,城墙边长1000米左右,护城河宽度在100-300米之间,每一座城门都没有任何展开部队的地方。嫖相和我考察后认为,包括回回炮在内的古代攻城军事水平,对襄阳城几乎是无效的。城墙主体是宋代所建,但多数黄土砖已被明代城砖(青石砖)所替代。高约8米,厚度约4-10米不等;

2.粉红色线是一道内城墙,这道城墙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用途。这道城墙周围,传说是荆州治所官衙之所在;

3.西北角江面最窄处,为宋时连接两岸的浮桥处。当时汉水上是否存在第二道浮桥,存疑;

4.黄色小方框为一内瓮城。紧贴江岸的瓮城有何作用?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瓮城旁,城墙是有一定弧度内折了。这一段水域水流湍急,我个人大胆的猜测,这一地区为回水区,是襄阳城的水寨,用于停靠水军船只的。瓮城则用于隐蔽出击的水军士兵,用于突然顺流而下,攻击威胁浮桥的敌军水军;

5.橙红色为樊城城墙。樊城为长方形,也紧靠江面,越往北走,地势越低(关羽水淹七军处在本图左上角更远处);

6.樊城江岸在明清时是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有大小20多个会馆。本地史学家考证,由于南岸水流湍急,襄樊两城多数码头位于北岸即樊城处;

7.右下小红圈处为马跃檀溪和李曾伯铭文处;

8.沿山的公路即为古代檀溪的大致河道流向。襄阳之阳,非汉水之北,而是檀溪(古称襄水)之北。

长末真山河形胜之地。这种地方护城河都快300米,岂不是进城全靠桥。完全可以打打水战在护城河里。

kuku是的,也不知道谁看中这个地方的,冷兵器时期是完全没办法搞定的。

另外说一下,西门中间有桥的位置,标注了是解放战争时期(不知是哪一次襄樊战役)的登城突破口,然后图二里面的4号位,当时是运了两门山炮或迫击炮上去,然后吊打全城。

rottenweed:解放战争期间只有1948年7月那一次襄樊战役,王近山刀劈三关直接从西门破城。王疯子当时的打法是不攻南部山地,而是直接从西路一线突破,连续攻下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然后突破西门。

xyllssl:这地方水师不败就不可能破城。

sxingstar:我觉得这个帖子能终结一切有关襄阳军事价值的各类文章了。

橙色指挥官:襄阳地区的地貌和宋代相比,变化大不大?

kuku:汉水南岸和北岸樊城沿江中部一段来看,基本没变化。变化比较大的是东边的鱼粱洲,它的淤积造成唐白河和小清河汇入汉水的方位不时发生变化。

小穷:当年东门外应该没有那么大空地把,然后樊城为什么也那么坚挺?

kuku:没有研究过汉江水文,不过我个人倾向于汉水原先是绕鱼梁洲从东流过,唐代时才冲刷出目前西侧的主河道。

小穷:当年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上说这种是常见的裁弯取直,但是襄阳地形特殊,不是完全的平原。

kuku:是啊,但是也有可能是唐白河口的反复改道造成的~

cavity:南宋时还没那么宽,也只是关键部位砖包墙,到明清时,修整城墙挖土成现在这样的规模的护城河。

elvis_leo:上网查了一下,粉红色线应该是宋时的襄阳城墙,城墙外就是汉水。明初维修襄阳城时,因为汉水南岸北移,就沿着汉水又修了一道城墙,这样就在东北角形成了一个屯兵城。

vqv1:所以说金庸的《神雕情侣》的襄阳大战就是扯淡,这个地形打水战还差不多,上万人在开阔地形上互殴根本不可能!!原著中就是城门前的大空地。

解放军-ZSC:蒙古人不能从东北登陆绕南面么?

kuku:东门外的水文地质变化我也没啥研究,按上面兄弟的说法,很有可能东面那一大片土地是逐渐淤积而成,宋代时也许更狭窄。

刚果花园:历史上蒙古军队是从城东发起进攻的,并截断了汉水河道。

vqv1:其实打襄阳就是打水战,水战败了,襄阳就败了,历史上 就是樊城失守,码头没 了然后襄阳就失守了,当然,这是冷兵器的事,解放战争的时,解放不打南边山地,从西边一直撸过去,强推。

万家生佛汪兆铭:靠谱的攻击方式难道不正是王疯子的打法吗?

vqv1:那是热兵器时代,有远程火力支援,冷兵器时代城外那点地方展不开兵力,不密集无法攻上城头,密集的话,山头上和城头上的弓箭就足以让进攻的步兵损失过半,不同时代打法不可能完全一样。

xxx567:热兵器时代占山头才有意义,占了山头就可以靠火炮和机枪控制很大一片范围。冷兵器时代,守襄阳南面这座山的意义主要在于不被敌军窥见城内兵力部署和调动吧。

vqv1:还可以互为犄角,互相支持。

zi_:冷兵器时代也有意义,毕竟一个“black sheep wall”还是很imba的……

xxx567:是的,为了不让攻方窥见城防部署,迫使对方分兵监视山头的守军。

襄阳南面这座山头必须和晚明里面的旅顺防线一样,靠挖壕沟垒土垒,与城池连接起来,形成连绵的防线。不然容易被孤立。

万家生佛汪兆铭:其实上面有一位说的很对,水师打不赢,没办法攻城。硬耗算不算也是一种方法?

rottenweed:网上《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和《大势中原》里有一些描述。貌似都没提到突破西门时候在护城河遇到很大困难,感觉有些奇怪。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第25章里面说“城西护城河宽13米,只有一座桥通到西门下”,这个数据好像窄得不成话啊?明明那么宽的护城河。

kuku可能是指吊桥那一段的宽度?或者是护城河长期淤积?反正我在襄阳这20多年来,政府就大规模清淤过两次。(原先护城河是与汉江联通的,解放后上游修筑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水位下降,护城河遂与汉江分离,目前靠抽水维持)

kingbode襄阳的护城河确实非常宽阔,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其他任何城市都未见如此景象。城墙也确实高大雄伟。在城下观看,很震撼,心生敬畏。

不过,襄阳投降后,蒙古人没有推倒城墙吗?就像他们在中国其他地方做的那样。为何襄阳还能保存宋代的城墙基础?

从地形上看,樊城其实非常孤立,而且周围地形较平坦,无险可恃,即使宋人控制汉水和浮桥,不断支援,如果蒙古人全力攻城的话,似乎也很难守,那么宋人是如何一直守住樊城的?

kuku:樊城古城是个长条,紧靠着汉江岸边。从现在遗存的两段城墙看,宽度也与襄阳城墙差不多。

同时还有两个因素:一是樊城的地势呈北低南高形态,城墙所处的沿江地带即为樊城最高点,越往北面地势越低。二是,沿樊城北城墙的也是一条天然河流,翻修解放路时就发掘出土了长约二百步的“解放桥”。

kingbode:原来如此,我记得我应该是从襄阳市区坐轮渡过汉水的,那么应该去过樊城,不过似乎没见到完整的古城墙,是否已经毁了?

地势上以高制低,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很有效。如果城墙够坚固高大,地势上有利,城河也宽阔,水源粮食则靠背后的汉水,那么确实可守。

kuku樊城城墙只剩两小段了不到50米长…在小道里不容易找到。做轮渡上岸的地方就是樊城城墙的最西端。南北纵深只有不到200米。

xxx567蒙军一定要攻襄阳么,我看鹿门山西面山脚下很平坦啊,是后期淤积起来的吗

嗯,我明白了,要守襄阳,则必须在襄阳布署重兵。兵力少了,光能守住城池自保没用。必须有一只强大的机动兵力,才能威胁试图从这里南下之敌的后方

蒙军一旦绕过襄阳防线,杀入荆襄平原地带,平原的物产和人口足以供应大军所需。所以后方的交通线聊胜于无,留下襄阳这颗钉子,无非是早晚拔掉的事。如果前方交战不利,大不了原路退回去。可如果在襄阳部署重兵,情况就不一样了。到时候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很有可能留下大部分人来。

是不是这个道理

kuku是这个道理。鹿门山下的平原离汉江很近,容易被水军威胁,蒙古军进入江汉平原北部走的是信阳-随州这个缺口。这个缺口重要性不大,容易被汉水和长江的水军阻拦,无法威胁江汉平原核心地带。

但是根据坛子里一些大佬的论述,襄阳以南的郢州(现钟祥市)或更加下游的鄂州,似乎才是囤积机动兵力的地方~

南朝的防御应该还是避免北方军队冲入江汉平原特别是荆州附近,毕竟这里也是襄阳防线依赖的重要的产粮区和后勤基地,被破坏了襄阳也坚持不了多久。

rottenweed:1948年襄樊战役突破西门的经过,没怎么提到护城河。或许是火力压制了城头,过西门石桥好像不算特别困难。

kuku嗯,这一段确实没提护城河的事。但是百度百科上这样对这一段有一段描述:

“我50团攻占西关后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西门外横跨三道外壕的大石桥,作为总攻时接近西门的跳板。刀劈第三关,抵近襄阳城垣。”

“15日,解放军对襄阳城发动总攻。兵力部署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方法,把六纵队全部使用在突破口——西门上,陕南十二旅从东北角进攻,桐柏二十八旅从东南角涉水登城。15日20时20分,六纵以各种重武器轰击西门及两侧,共摧毁了西门前后及以北的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突击队则乘敌被震昏与烟雾弥漫之际,发起冲锋,顺利通过百米长的大石桥,突击到城墙下。在登城云梯被炸断的情况下,采用搭人梯的办法迅速登上城头,并连续打垮敌人的10余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这段出自襄阳政府网文章。

对照着看,应该是此时护城河已经淤积严重,西门外成了三道外壕。东南角本就是护城河最窄的地方,此时已可以涉水登城了。

把您贴的书里一些地名标注出来,以备参考。

关于守军司令部“杨家祠堂”,文中写的是位于东街,但根据襄阳市政府网站的回复,说是在鼓楼北面的“杨家花园”处,目前杨家花园社区办公室(是个古旧的小院绿地)在城墙西北角处。

第三次蒙宋之战:襄樊保卫战延宕五年

第二次蒙古侵宋之战后,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打了整整四年的内战。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为了巩固其在蒙古“黄金家族”内的地位,很想再灭掉一个大国以提高自己在蒙古人当中的声望。南宋自然是不二之选。恰在这时,南宋将领刘整的归降,使忽必烈看到了希望。

刘整原是宋朝悍将,在北方出生,并在盂珙手下做过军官。孟珙于1246年去世后,深受其真传的刘整在四川一带为南宋屡立战功,有“铁胡孙”美誉。然而他受到南方将领的嫉妒。其中,四川策应大使吕文德奏功时故意贬低刘整的军功。刘整不服,哪知四川最高军事长官俞兴还想整治他。刘整想向朝廷申诉,却无门路,最后害怕遭到陷害、杀戮的刘整只得投降了蒙古。

刘整投降蒙古后,向忽必烈献策:襄阳是南宋最重要的军事屏障,想灭南宋。必须先取襄阳。

于是,蒙古接下来灭宋的军事准备,主要就是以夺取襄阳为核心的。不久,那个曾经与刘整有仇的吕文德成为襄阳守将,刘整便向忽必烈献计。蒙元根据他的计策,用玉带贿赂吕文德,以与南宋做买卖建市场为名,秘密在樊城外的鹿门山修筑堡垒,建立了进攻襄阳的军事据点。可笑吕文德还自以为得了个大便宜。

从1267年起,蒙古一面在襄阳、樊城四周筑城,以切断城中粮食的补给,一面操练水军,向襄阳缓缓逼近。1269年,采取“慢火煮青蛙”的方式进逼襄樊的蒙军终于完成了对樊城的包围。吕文德直到这时才意识到上当,他向朝廷奏报,朝廷派来张世杰厦贵、范文虎等领兵来救,却在蒙军早已修好的堡垒下受挫。吕文德意识到自己已筑成大错,悔恨交加,最后疽发于背而死。

与此同时,蒙军继续稳扎稳打,要将襄阳也包围起来。南宋朝廷派出大将李庭芝率军来增援。哪知李庭芝受制于朝廷“监军”范文虎,始终无法进兵。襄阳遂于1271年被蒙军包围。

与此同时,忽必烈下令各路大军一齐向南宋猛扑。在他看来,襄樊已成孤城,指日可下,蒙军可一路秋风扫落叶,饮马西湖,踏平临安,活捉宋朝皇帝。哪知襄樊前后打了整整五年才拿下。

守卫襄阳的守将是吕文焕(吕文德的弟弟),守卫樊城的是范天顺(范文虎之子)。吕文德和范文虎都可以说是人渣,但他们的弟弟和儿子却在惨烈的襄樊守卫战中显示出了英雄气概。

当时蒙军在襄、樊周围的要害处都设置城寨,汉水上又布满蒙军的战船和铁索,襄阳、樊城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被统统切断。吕文焕和范天顺利用城中的余粮,率领军民拼命死守,襄、樊两城问有一条小桥,可以以此互相调动兵力,吕文焕和范天顺利用这些有限的有利条件居然撑了整整五年。其间,吕文焕还曾主动出击进攻蒙军,并曾经把刘整约到襄阳城下决斗。刘整来后,吕文焕却用弓箭射他。刘整遭到戏弄,还受了箭伤,想起以前与吕文焕哥哥吕文德的过节,他对吕文焕恨得牙根都痒痒,更加用心指挥军队,攻打襄樊,只等城破之日,手刃吕文焕。

到了1272年,蒙古军队开始对樊城发动总攻,蒙元将领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军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消息传到临安,南宋奸臣贾似道惶恐非常。此时,襄樊被蒙军围困已有三年,可在贾似道的把持下,宋度宗只知酒色,不问朝政,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宋度宗临幸的一个宫女告诉他,襄樊已被围困三年,宋度宗大惊失色。但那宫女随即就被贾似道处决。

但贾似道也知道襄樊若失,南宋必亡。他命令李庭芝救援。李庭芝招募民兵3000余人,令手下张顺、张贵两位得力偏将率领,带着大批给养物资杀向襄樊,力求突人重围,将补给交给城内守将。

张顺、张贵是兄弟俩,他们都是农民出身,作战勇敢,一个绰号“矮张”,另一个绰号“竹园张”。这次救援襄樊,张顺兄弟知道凶多吉少,临行前,张顺告诉部下,如有不愿意死的人赶紧滚蛋,哪知3000民兵士气高涨,虽知道必死,仍无一个肯走。

1272年5月,张顺兄弟把战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突入蒙古军队重围。蒙古军队没料到宋军居然还有勇气敢救援襄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场血腥惨烈的激战后,蒙军被杀被溺者不计其数,张贵终于率军杀人襄阳城中。襄阳城中军民因此士气大振。但乱军中,张顺却不见了踪迹。几天后,张顺的尸体浮出将面,披甲执弓,怒目圆睁,浑身被箭射成了刺猬。

张贵人援所带来的给养和士兵毕竟有限,因此张贵与城外的宋将范文虎商定,南北夹攻蒙军,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按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接应,张贵率军突围后,在龙尾洲和他会师。

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们的计划大概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计划,乘夜放炮开船,杀出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才发现来船全是蒙军,原来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蒙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

蒙军派四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逼迫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张贵与张顺合葬在一起。

至此,南宋救援襄樊的所有努力全部失败,襄樊的失陷只是时间问题了。

1273年,蒙军对樊城展开最后攻势。忽必烈甚至调来从西域俘虏的炮匠来到前线,造炮轰城。经过激战,蒙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樊城彻底孤立。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城下,用炮轰开西南角,蒙军随即拥入城内。在樊城坚守五年的宋朝将领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当为宋鬼。”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吊自杀。其余樊城重要将领中,偏将王福自焚;牛福直到城破仍不肯放弃,率着残兵与蜂拥而入的蒙军进行惨烈的巷战,直杀到身边所有人都倒下,而自己也无力再战,才投火自杀。

宋将的拼死反抗激怒了蒙军,为了震慑襄阳,蒙军在樊城陷落后将樊城内的军民全部屠杀干净。樊城陷落后,襄阳更加陷入绝境。吕文焕多次派人向南宋朝廷告急,终无援兵。吕文焕只得令襄阳城中军民把房屋拆了当柴火烧,1273年2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蒙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觉得自己对南宋朝廷已尽到责任,如今再进行抵抗已无意义,再抵抗只能使襄阳城中百姓遭到如同樊城一样的屠杀,最后只得投降。

客观地说,吕文焕在襄阳守卫战中与蒙军前后厮杀五年,的确可称英雄。可惜晚节不保,尤其投降蒙古后又成为蒙古灭南宋的先锋,纵有千般理由,终不免遗臭万年。另一大汉奸刘整因与吕文焕有仇,襄樊战役结束后被调离灭南宋的主要战场,最后抑郁而死。

襄阳丢失。南宋败局已定。至此,襄阳之战结束。此后,蒙古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统一南北。文天祥虽然可敬,奈何襄阳失陷后大局已定,他的努力除了成就自己在史册上的清名外,并无实际意义。

《襄樊铭》全文如下:

大宋淳佑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

壮哉岘,脊南北;

繄墉壑,几陵谷;

干能夬,剥斯复;

千万年,屏吾国。

有意思的是,距离这块石刻不足十米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马跃檀溪”遗址,在檀溪河边一块大石上有一个马蹄形的深槽。这两个古迹99%的襄阳人不知道~~就在每天人来人往的公路旁边...然鹅大家都忙着去旁边的真武山烧香。

2002年夏,在襄阳城西门外一建筑工地的基坑内,发现了一块呈不规则梯形状的残碑。碑残长45厘米,宽13厘米。根据仅残存的四十个字的碑文来断定,它便是宋元战争时期,襄阳守将吕文焕为援襄中死难的二位民族英雄张顺和张贵所立的“双节庙”碑记。

这块碑残存的内容是“……之朝也二张公……吕文焕知襄阳……服遂以都统提孤军……于襄吕文焕立双庙……坏漫不知其何许……汉明年改元……”。

PS: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襄阳本地的出版物,都称呼这场战争中的宋军为“民族英雄”,即便是在岳飞最受争议的那几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