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有多大仇?要故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

2020-07-21   李点点

原标题:你和孩子有多大仇?要故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上周,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关于养男孩,你所知道的可能是错的》,有妈妈留言说:

很多父母似乎都有这样的困惑?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担心会养出一个“欲壑难填”的孩子。可是,不满足孩子,好像也不太好,到底该怎么应对呢?

今天,我们就好好来掰扯一下“延迟满足”这个话题。

什么是延迟满足呢?

这个结论,来自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的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研究者邀请了600多名3~6岁的儿童参与实验。

在实验中,所有孩子都会被带进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里,桌子上有一个盘子,里面放有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我有事情要离开房间,盘子里有一颗棉花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十五分钟后我回来,你还没有吃掉,我会再奖励你一颗,你就可以吃到两颗,这个由你自己决定。”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孩子立马吃掉,有的孩子犹豫了一会还是吃掉了棉花糖,只有约30%的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而得到了双份的奖励。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采访,发现:

那些坚持到最后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成绩更优秀,能获得更高的学位,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压能力都会更强,也更少地出现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棉花糖”实验的结果,让心理学家们相信,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控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于是,家长们开始纷纷效仿,去刻意延迟满足孩子。可是,我想对这些家长们说“stop”

为什么要对延迟满足叫停,因为很多家长误解了延迟满足,做的事都是跟延迟满足相悖的事。

首先,不能只延迟,不满足。

在棉花糖实验之后,罗彻斯特大学教授Celeste kidd对这个实验进行了调整,在棉花糖之前加入了前置实验。

她将孩子分为AB两组,每组都有一盒旧画笔。

然后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用这些旧的画笔,或者再等会,我去拿新的更漂亮的画笔。"

几分钟后,A组的同事拿回来全新的画笔,B组的同事则空手而归,一再道歉:"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实验人员将画笔改成贴纸,又重复了一轮,前奏完成,再引入棉花糖实验的时候,kidd发现,同事两次都兑现承诺的A组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另一组高四倍

实验由此说明,父母对孩子是否守信,影响了孩子的自控力(延迟满足能力)。

有很多父母,不是延迟满足孩子,而是,只延迟不满足地欺骗孩子。比如说今天我们先不买了,明天再来,好吗?然后第二天忘得干干净净。

这一时的敷衍和欺骗,看似哄住了孩子,却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也会破坏孩子自控力的养成,让他们认为“立即吃到肚子里才是最保险的”。

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养出愿意等待和忍耐的孩子。

其次,延迟满足是分年龄段的。

到底是无条件满足还是应该延迟满足,这个界限该如何去把握?

无条件满足在先,延迟满足在后。换句话说,无条件满足是延迟满足的必要条件。

孩子三岁以前,是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尽可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各种需求,哭了要抱,饿了要吃,只有被回应了,孩子才明白,自己的需求会被满足,可以信任父母,内心才由此建立安全感。

一个被内心需求被满足的孩子,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从未没有被满足的孩子,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去延迟。

延迟满足的训练应当是对3岁以上的孩子进行训练,这里尤其要提醒家长们,要等孩子过了肛欲期,懂得控制大小便以后,因为这样才表示孩子有了自控能力,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才有意义。

再次,不要刻意去延迟孩子。

陈忻在《养育的选择》一书中曾说道:

既然是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事事推迟,也没有必要总是故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总是让他等待。

有一次,我们家和朋友一家出去玩,在景区里转悠,孩子们又累又渴,看见冰淇淋店,都嚷着要吃冰淇淋。可是,朋友却不愿意给孩子们买,而是说:“再忍耐一下,前面就是目的地,到了再买。”

朋友的孩子听了这话,立马生气了,坐在地上耍赖。

不论我们怎么劝,朋友就是和孩子杠上了,说不惯着他这个毛病,小男孩就得学会忍耐。

朋友以为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养出一个忍耐力好,有成就的孩子。其实,她错了。

我们以为是延迟孩子享乐,其实在孩子看来,是妈妈怎么这么不近人情,连这点要求都不满足我。被刻意得多了,孩子可能更急躁,更想尽快拥有“获得感”,或者陷入自我怀疑、自卑中,一直到长大成人都难以拜托童年的影响。

孩子是否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关键在于家长,而不是孩子。

1. 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延迟的底气

2018年5月,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TylerWatts等人在《心理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们也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但是,这一次不同的,他们选择的900多个孩子来自不同层级与种族,家庭条件和背景也完全不同。

这一项研究,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结论——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孩子的家庭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孩子,更不愿意等待第二块棉花糖。

因为家庭条件受限,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越是不满足,孩子越是无法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当第一块棉花糖摆在面前的时候,会选择毫不犹豫地吃掉。

而那些家庭稳定、需求经常被满足的孩子,相信自己通过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会愿意选择等待。

大白话讲,就是得到过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所以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首先得满足孩子,让他内心有充足的安全感,他们才会有能力去延迟。

2. 分清楚是“需求”还是“欲望”,合理满足孩子

像孩子的必需品,吃穿学用,能满足就满足,不用刻意去延迟,而像玩具、零食这些非必需的“欲望”,就根据情况来分析。

比如,明明家里有很多小汽车了,孩子却依旧要买;家里有很多的奥特曼了,还是见一个就要买一个。

这个根据每一个家庭的情况,来衡量,如果可以满足,也未尝不可。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没办法满足,大大方方地把原因说出来,合理地拒绝孩子

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宝贝,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它看上去的确很有意思。

再否定——但是,我们家真的有太多这样的玩具了,等你生日的时候,妈妈再送你一个玩具,好吗?

我们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孩子是愿意配合的。而且,我们拒绝的是事情本身,买玩具这件事,并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

不过,无论能不能即时满足孩子,都建议制定一个规则,一个月可以买几个玩具。至于要买什么,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奥特曼一个接一个买,我们也不要跳出来干涉,毕竟我们成年人买包,也是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买了一个又一个。

制定了规则,我们就要说到做到,不要用明天再买安抚了孩子,结果第二天忘得一干二净。

3. 可以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力

平常生活中可能不好把握延迟满足的尺度,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刻意不满足,那么,游戏是个好帮手。

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里就提到“捉迷藏”是一个好游戏。

藏等待找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等待的契机。孩子藏的时候,我们可以故意找慢一点,让孩子等得更久一些。刚开始孩子沉不住气,会自己跑出来,慢慢的,能等待的时间就越来越长。

还有一分钟不眨眼的pk、一二三木头人等游戏。

自控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

我们大人很多时候都不能做到自控,所以当孩子没办法延迟满足的时候,也不用太紧张,非要用高标准去要求孩子。

孩子的必需品要即时满足,孩子的欲望要看情况再延时满足。

一定要对不合理的延时满足,说出你的stop!

延迟满足,是虽然延迟了,但孩子还是会有满足感;是放弃一些小诱惑,得到更大的满足。

比如土豆是个陀螺控,见一个收一个,不给他买,他会想尽办法得到。

延迟满足应该是,坚持一周不买新陀螺,周末的时候一次买2个,用更大的满足替代一时的诱惑。

父母们千万别把不满足当做延迟满足,把不讲信用当做无关紧要,把刻意不满足当成合理的训练。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小小的心里,都会放大一千倍,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越我们对孩子的爱。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

你好,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妈!3岁女儿番茄、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书籍《萌宝土豆在德国》《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这里有婚姻婆媳、母婴育儿、学童成长、幽默吐槽, 我想通过文字和漫画,让大家在家长里短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关注我,我们一起经营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