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视剧《三十而已》,同为当妈的,我好像更能被剧中的顾佳戳中。
她是位全职妈妈,颜值高能力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既能辅助老公创业,又能照顾孩子吃喝拉撒,外加顺手撕个绿茶打个作精,是我理想中的妈妈人设。
这么又爽又飒的顾佳,却同样像我们普通妈妈一样,为孩子的教育资源拼尽了全力。
为了能让孩子上那所顶级的贵族幼儿园,顾佳说服老公、背了银行一大笔贷款换了浦东某豪宅小区的大房子。
即便是身为“优质中产”,购房巨资对这个家庭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顾佳连买两身新衣服都舍不得。
但“学区房”只是敲门砖而已。能不能入园,还得通过面试——不仅面试孩子,还得面试孩子的父母,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工作情况等等!
镜头特写顾佳面试时,以一口流利且标准的英语做了长长的自我介绍。
夸张吗?科幻吗?脱离现实吗?
不,一点儿也不。
身边一个同事,为了让儿子上那所心仪幼儿园的托班,光中英文的表格就填了十几页,然后快40岁一直在公司里面试别人的夫妻俩像刚毕业的学生一样紧张兮兮地去托班面试。而为了应付英文面试环节,同事更是提前一年“恶补”口语。
还记得“孩子上学,面试家长身材”的“奇葩事”吗?
“匪夷所思”的理由是:身材差的家长,自我管理能力差,进而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
说回顾佳。事与愿违,四岁的儿子因为面试时一个不佳表现,让本来一切颇为顺利的入园出现了变数。
这可没有打倒一个老母亲,顾佳积极另寻他路。
为了求得王太太的一封入园推荐信,她愣是借着电梯停电的机会,爬了十几层楼梯上去接王太太,又是让鞋提鞋,又是赤脚扶太太,哪还有什么尊严和面子,为了孩子,什么都豁出去了。
尚未生孩子的闺蜜为她心疼,她却云淡风轻地说了句:
“这都是当妈的修行。”
为了孩子,当妈的女人真的够拼!
不要以为这是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的桥段。
现实中,为了孩子能够接受好一点、再好一点的教育资源,绝大多数的家长也一如顾佳,没有最拼,只有更拼!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两年前,《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本书热销全世界。
该书作者薇妮斯蒂·马丁,是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灵长大猩猩研究学者、作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社会的顶层人群,她从自己的角度揭秘了一个神秘的组织——“纽约上东区妈妈们”。
即便拥有最顶级的财富,这些“贵族妈妈”也一样为了孩子抢夺稀少且珍贵的教育资源——
她们两岁的孩子就必须上“正确”的音乐课程;
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得请家教,准备迎接幼儿园的入学与面试;
到了四岁,不会游戏的孩子得请游戏顾问。孩子们不会玩,因为他们有太多“加强班”要上——托儿所放学后,除了法文课、中文课、小小学习家课、烹饪课,另外还有高尔夫球课、网球课、声乐课。
一如《三十而已》剧中揭示:马术课可以作为申请国际学校的加分项,于太太就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地陪儿子上课。
王太太,为了顺利把孩子送入牛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定居深圳,每天亲自入关送两个孩子去香港上学。为了保住孩子的“名校学籍”,大孩子每天跑两个学校上学,直到小孩子长大接替哥哥的学籍。
在普通人的认识里,这些坐拥金山银山,有着几辈子花不完的“超级富豪们”,只需喝喝茶打打球享受人生就可以了,可完全没想到他们为了孩子的学业竟然会这样拼。
再有钱有势的父母,也跟普通的父母一样,都渴望培养出一个优秀点再优秀点的孩子来。
当妈的修行,在哪个圈层都相同
为了孩子的教育,精英圈妈妈都那么拼,而普通人群里的家长们,同样也是竭尽所能。
深圳,为了让娃报上某著名幼儿园,家长们拿着躺椅、行军床和小凳子从凌晨就开始排队。一位通宵排队的家长表示:“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为了给小孩上学,真是操碎了心。”
南京,同样是报幼儿园,晚上10点多,幼儿园门口排队人数就猛增到三百多人。而且人群里大多数是老年人,在寒风中抱着被子或喝着小酒取暖。
网上常有类似的咨询:
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收入,除去房贷、车贷、吃喝拉撒的费用外,所剩无几,如果送孩子去相对高昂的幼儿园,真的相当吃力。
但还是有不少父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较昂贵的学校。为了孩子,垫起脚尖竭尽所能往上够 “更高、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北京的“妈妈圈”里有这样的戏称:“东城妈妈佛系,西城妈妈有钱,海淀妈妈焦虑。每天海淀妈妈日理万机,很多都是全职带娃,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就是她们的战场,跑遍各大培训机构,中关村就是她们的驻地。”
下面这张朋友圈截图,就深深地体现了学习的鄙视链。
以为只是个段子,没想到评论区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
原来,为了孩子的教育,每个圈层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别让焦虑,透支了家庭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至精英妈妈,小至普通妈妈,大家都在拼,可“拼”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正如《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指出的,是焦虑!
“上东区妈妈的焦虑”来源于自己,她们需要用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所以,他们害怕自己孩子的“落后”。孩子“落后”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在“妈妈圈”、在亲朋好友圈甚至在老公眼里,自己就是个失败者。
普通妈妈焦虑除了类似“上东区妈妈的虚荣”外,更多的是害怕孩子会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而丧失获得更好生活及前程的“敲门砖”。
不否认,教育资源存在倾斜,那是再焦虑都无法解决的现实。
清华北大每年都有寒门学子,牛津哈佛的学生也不个个出自精英家庭。
拼教育资源,有得拼自然好,没有得拼,那就仔细琢磨下怎么拼自己吧。
毕竟,再好的老师、学校都没有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鼓励,以及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更重要。何况,焦虑是会传染的,家长越焦虑,孩子也会越焦虑,这年头,孩子得抑郁的还少吗?
其实,无论我们怎么焦虑,都无法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不太喜欢顾佳的老公许幻山,但是我觉得他有一句话说得对:
养孩子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要顺其自然。
与其让焦虑抽空家底,不如给孩子健康的家风。
在工作室闲聊的时候,我问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觉得顾佳这个角色特别有共鸣?”
对面的小姐姐们清一色地说:“没有。”哼,那是因为你们还没有结婚!还没有娃!看这部剧,我是边看边点头。特别是顾佳想要去拼茶厂走出全职妈妈的角色那一段,她想请个育儿师,许幻山大声指责:“育儿师做的那些事,你这个当妈的做不了吗?”
凭什么妈妈就要承担养娃的全部责任?一个家庭,光凭一个人对孩子付出,运转是很困难的。妈妈可以为了孩子拼尽全力,但是好的家庭是父母双方共同经营的,健康的孩子是父母共同参与养育的,如果你做不到关爱孩子,那么,请别指责。
你们感觉最有共鸣的是哪一段?咱们在留言区聊聊呗。
你好,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妈!3岁女儿番茄、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书籍《萌宝土豆在德国》《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这里有婚姻婆媳、母婴育儿、学童成长、幽默吐槽, 我想通过文字和漫画,让大家在家长里短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关注我,我们一起经营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