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孩子偷拿玩具亲妈报警:亲生的孩子,何必要这样伤害她?

2020-08-04   李点点

原标题:7岁孩子偷拿玩具亲妈报警:亲生的孩子,何必要这样伤害她?

周末在家刷到一个新闻,我瞬间被气炸。

气炸的不仅是新闻的内容,更有评论区的20万+点赞,以及拿这种例子来宣传。

事情是这样的:

广东佛山一名7岁的女孩,偷了商场一家店铺的几个扭扭蛋,再次经过商场的时候被店员认出来了。一开始,无论店员和妈妈怎么问,女孩都不承认。

然后女孩的妈妈就想到了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视频,也是爸爸教育女儿,带到警局去了,所以她也想用这个方法,给女儿一个教训,就直接报了警。

在警察各种“坐牢”“犯罪”的法律知识普及后,女孩才承认,自己很喜欢扭扭蛋。可是,因为知道家庭条件不好,没有钱,所以不好意思跟妈妈开口要,一时间没有忍住,偷偷拿了几个。

对于妈妈报警这个行为,评论区满是支持,夸这个妈妈好样的,这种教育方式超级赞,还上升到这就是“教育”,每一条叫好评论下面都有上万甚至10万的点赞。

不是?!我们什么时候把简单粗暴的报警,当做人人奉为圭臬的教育法宝?

一个才7岁的孩子,在大庭广众甚至全国万民的关注下认错,一堆网友赞嗨?换做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怎么想?

在看视频的时候,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子,缩在角落里。面对警察的拍照,我想她一定是害怕而无助的。可她没有办法寻求帮助,因为报警的人是她最亲最爱的妈妈。

妈妈本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她却成了站在女孩的对立面,和别人一起去伤害她的人。 我不知道这样的新闻发出来后,以后又有多少家长效仿,多少孩子被“恐吓”,失去安全感。

我只想说,孩子犯错,教育的道路千万条,这个母亲选择了最糟糕的一条。

有一个评论,很扎心:

“赤裸裸在大众面前处理,诺大的商场,但凡有一个女孩的同学,亦或是有一个同学认出了视频里的她,我敢保证学校对她来说就是地狱。”

就像在众目睽睽下被凌迟一样,女孩的心里有多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感同身受。

我的堂哥就是一个被这样“教育”长大的人。

小男孩还小,可能还没有建立起“偷”和“拿”的概念。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看到村里一户人家的盆栽超级好看,而他自己又是个盆栽迷,家里种了一堆花花草草,所以他就想偷拿回家。

结果,被人家发现了,直接扣留在家。

伯伯他们发现儿子不见时,已经是傍晚了。

赔笑、领人,都是街坊邻居,人家也没怎么为难。但伯伯觉得必须给他一个教训,老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么小就偷东西长大还了得?

所以,在经过一个鱼塘时,伯伯抱起堂哥,二话不说,直接扔进池塘里了。

当时很多村里人都看到了这一幕,我当时还小,也被吓坏了,现在那个画面都还超级清晰,特别是哥哥从水塘里站起来,身上脸上又湿又脏,大声哭泣的画面。

那一刻,哥哥有多绝望,父子之间的裂痕就有多深

自此之后,那个开朗明媚的哥哥没有了,他不再偷东西,但打架斗殴、逃课上网……父子关系也降到冰点,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关系依旧很紧张,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就是吵架,有一回甚至动刀子说要杀了伯伯。 为什么会这样?只有堂哥自己知道,小时候,那饿了、害怕了一整天又猝不及防被抱起摔下水的伤和在村人朋友面前的颜面尽失,他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偷拿别人的东西是错,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知错和改错的过程。错误并不可怕,孩子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错误,才获取了经验,从而掌握了正确的行为,成为更好的人。

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说:“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父母。”

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行为,那么一定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 就像那个新闻里,小女孩偷东西的原因,是不是乖巧懂事?那是不是也反过来说明,妈妈经常在她面前哭穷,于是小女孩“懂事”的不给家里添麻烦,不问妈妈买(可能即使问了,也是拒绝),所以去偷。

或者,妈妈没有给女孩“零花钱”的意识,所以女孩为了吃到妈妈不给买的零食,只能去偷。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犹如一根丝,一旦断了,就很难再接上了。

当妈妈洋洋得意地认为自己选了最棒的教育方式时,恭喜她,收获了一个敏感自卑的女儿。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说,她的女儿从一所公立小学转到国际学校上中学后,她问女儿,两个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女儿告诉她,区别就是,公立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不要犯错误,而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这让杨澜不禁感慨,为什么老师、家长、孩子都这么怕犯错误呢?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我们需要更多一点耐心来矫正。

1. 首先,不给孩子轻易贴不好的标签

孩子的道德发展,除了年龄这个因素,更是受父母的影响。

孩子的认知力有限,这让他们无法get到父母不让做的事,究竟有多严重。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喜欢商场的东西,父母又没办法满足自己,于是,便选择了“拿”走,而这时,父母要做的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用“偷”、“小偷”这些字眼

我儿子很喜欢吃糖,但因为牙齿不好,我一直控制,有一次,去超市,趁着我不注意,他站在糖果区,偷拿了好几个糖果塞在口袋里,到家后,看到他吃糖果,才知道了这件事。

我耐心地告诉他:“超市里的东西都需要付钱才能拿走,这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的话,别人会随便进咱们家把你的奥特曼拿走,你愿意吗?”

儿子一听就不愿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又带着他,去给超市负责糖果区的阿姨道歉,我也补付了钱,再告诉他,超市里每一样东西都需要付钱才能拿走。

2. 其次,不当众责罚孩子

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中提到过:“如果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很难立足社会。”

关于商场女孩偷拿东西的事件,评论区有个网友给出了教科书式的解决方法

“我不会报警,我会先赔钱,回家教育。如果耐心沟通了孩子还不承认,我可以带她去派出所,找一个警察叔叔私下教育一下,而不是当众让孩子认错。”

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给的,如果父母不在意,当众责任、批评他们,那么,他们的自尊心也不会形成,会变成一个“油盐不进”的孩子,父母说什么,他们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背后教子,是聪明的父母给孩子有尊严的爱。

被尊重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自尊心,也会小心翼翼去维护自己的自尊。

3. 再次,先有“听话”的父母,再有听话的孩子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当孩子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商场、超市很多零食和玩具,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别说孩子,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拒绝。

当然,父母是没有办法一一满足孩子的,只是,在拒绝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先听孩子说,他们想要这些东西的理由,即使这些理由明明是借口,父母也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再用“我知道”的句式肯定孩子的感受,最后,再说出自己拒绝孩子的原因。

这时,孩子内心虽然不开心,但他们不会被打击,相信父母依旧爱自己。

带孩子出去旅行,每到一个景区,都会有很多卖东西的摊子。儿子看上了一个木制的汽车。我蹲下来,仔细地听了他的话——很想买,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木头小汽车,这个他很喜欢。

我拿起木制小汽车说:“嗯,的确很好看,你的眼光不错啊。”

过了一会,我犯了难说:“可是,这次我们出门只带了一个行李箱,里面装满了我们的衣服,实在没有地方装这个小汽车了,挤一挤,可能会装进去,但是,小汽车也许会坏了,不过你可以在这儿多看它一会,或者跟它介绍一下自己。”

听了我的话,儿子开始自我介绍,最后,和小汽车说:“再见,小汽车。”

其实,孩子犯错,并非是一件坏事,反而它是一个提示,告知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孩子还小,我们还有机会去反思,并改正自己教育方式。但是不恰当的方法,不仅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还会让孩子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孩子犯错,并非是洪水猛兽,父母们不要闻错失色,要温柔而坚定地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忽然觉得,老母亲好南啊!但是,当妈不就是一场修行嘛!

有时候,孩子是真的还没有建立起边界观念。

就像土豆,我为什么开始给他零花钱了呢?是因为和邻居闲聊,我得知了一件超级震惊的事情!他在游乐场玩,超级想吃冰淇淋,又没有钱,看到邻居在那,就找她来买。

再后来,偶然知道,他还找工作室的小姐姐给他买过东西。

再再后来,他还翻家里人的钱包拿钱。当然被我好好教育了一下,但我没有用“偷”,而是仔细问他原因。他还委屈地说:“我的邻居比我小,他都有零花钱,还给我买东西,我都没有!”

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零花钱的重要性。

零花钱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有社交需求。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能拿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大人的耐心教导真的超级重要,特别是要知道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不贴坏标签,孩子才不会把自己定义为“坏孩子”。

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方便了父母,丢失了孩子。你们同意视频里的妈妈的方式吗?孩子有偷拿过东西吗?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哦。

你好,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妈!3岁女儿番茄、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书籍《萌宝土豆在德国》《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这里有婚姻婆媳、母婴育儿、学童成长、幽默吐槽, 我想通过文字和漫画,让大家在家长里短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关注我,我们一起经营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