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哈哈哈哈哈。
这届中年妈妈不怕苦,也不怕累,最怕的还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一不留神就成了致命的打击。
微博评论区更是纷纷表示“同一个世界,同一款熊孩子”——
孩子这种神奇的生物,只要他一张嘴,老母亲就不自觉地捏紧拳头。
特别是有些话。
每次一听见,都仿佛是有人在老母亲脆弱的神经上蹦迪。
“为什么”
没有被娃的十万个“为什么”折磨过的老母亲,不是一个真正的老母亲。
你永远也不知道,脑回路清奇的熊孩子能问出什么样奇葩的问题。
有一回,妹妹发烧了。
儿子若有所思地问我:
“妈妈,为什幺小孩要发烧?是因为烧了以后就成熟了吗?”
还有一次,女儿想吃炸鸡。
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她讲油炸食品不健康,吃了还容易发胖。
女儿听了以后,小小的眼睛里写满了大大的问号:
“妈妈你上次明明说高温消毒,那为什么油炸的东西还会不健康呢?我就知道你在骗我!”
有的“为什么”只是让人迷惑,但还有的“为什么”却能让中年妈妈失去尊严。
有一天,我跟儿子看电视,他突然回过头问我:
“妈妈妈妈,东京、南京、北京都有,但为什么没有西京?”
作为一个地理白痴,我理所当然地懵了。
可谁知道熊孩子看我愣住了,竟然得意地笑了:“西经不是被唐僧取走了吗?妈妈你可真笨!”
都说“一孕傻三年”,我还以为是调侃,谁知道我这是一傻傻好多年,掉进娃的坑里出不来……
“凭什么”
现在的小孩子,个个都是24小时不关机的碎钞机。
每次带着两个熊孩子上街,他们总是看什么都想吃,见什么都想买。只要老母亲敢拒绝,分分钟“凭什么”警告。
“凭什么哥哥有两个文具盒,我只有一个?”
“我同学都用36个颜色的橡皮泥,凭什么我的只有24色?”
这时候,一个不留神,老母亲很容易被孩子唤起心底的内疚和羞愧,最后乖乖掏钱,做实自己“吃土料理首席厨师长”的头衔。
当妈妈的钱包被掏空的那一刻,没有一句孩子的“凭什么”是清白无辜的。
但作为一个斗争经验丰富的老母亲,我深知:
这个世界上,能打败“凭什么”的只有“凭什么”。
“凭什么哥哥现在三年级,你还在上幼儿园?”
“别的同学假期都知道帮妈妈做家务,凭什么你整天玩游戏?”
看看!
什么叫“一物降一物”。
归根结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等一下”
我记得第一次感受到“等一下”这句话的杀伤力,还是从孩子爸爸的身上。
让他洗碗,他说“等一下”;
让他拖地,他说“等一下”;
让他带娃,他的回答还是“等一下”;
……
等来等去,老母亲终于忍无可忍,自己去洗了碗,拖了地,还陪着孩子玩了半小时的奥特曼打小怪兽。
这一刻,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哪有什么孩子爸爸的“等一下”,分明只有大猪蹄子的“等亿下”。
现在,我儿子也完美继承了大猪蹄子的这项属性:
喊他起床,他嘟囔着“等一下”;
叫他写作业,他盯着iPad头也不回地说“等一下”;
催他去睡觉,他磨磨蹭蹭,永远要“等一下”;
……
直接导致了每次儿子“等”字还没说完,我就已经血压蹭蹭地往上升,整个人都易燃易爆炸。
好在,娃有“等一下”,我有“等多久”。
等一下是多久?10分钟好不好?
好~
或者:
那你看完这集动画片就睡觉好不好?
好~
你康康你康康,娃这种生物就是不会拐弯,你不催,他以为自己额外争取了时间~
“我不要”
如果说,什么样的伤害可以媲美老大的“等一下”,那一定就是老二的“我不要”了——
“宝贝,今天咱们一起画画好不好啊?”
“我不要!”
“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小公主今天穿运动裤好不好?”
“不嘛不嘛,就不穿运动裤!”
“准备开饭啦,小宝去叫一下爸爸和哥哥哟!”
“我不要!
作为一位儿女双全的老母亲,经常能听见男孩妈妈天真地问我:跟儿子比起来,女儿是不是像个小天使?
我通常都是笑而不语,真害怕自己一张嘴就要忍不住吐槽:
男孩也好女孩也罢,都是天生的“小作精”。
他们每天孜孜不倦、变着花样地演绎着各种姿势的“我不要”,简直是在老母亲的底线边缘疯狂试探。
孩子张嘴前,我在心里一遍遍默念“温柔而坚定”;
可等到唇枪舌战的那一刻,我脑海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毁灭吧,我也不要当妈妈了!
“我就要”
不过,本以为熬过了娃的“我不要”,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刺痛中年妈妈的小心脏。
图样图森破!
因为上一秒大喊着“我不要”的娃,很可能下一秒就会啪啪打脸,叫嚣着“我就要”。
昨天,我给儿子讲完睡前故事,并反复确认了他不要喝水,也不要上厕所。
但正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挑战才正式开始——
“妈妈,我要拉臭臭。”
“你1分钟以前还说不要的啊。“
“可我现在想拉了。”
说话间,他一骨碌爬起身,无比坚定地冲我喊:
“妈妈,我要拉臭臭!我就要拉臭臭!现在!立刻!马上!”
那我还能怎么办?只能乖乖打开灯,陪他去厕所。
谁知道他坐在马桶上还没3秒钟就又对我说:“我感觉好像不用了,妈妈我要回床上。”
躺回床上没过几秒,儿子又又又捂着肚子大喊:“妈妈,感觉还是不太对,我要上厕所!”
家里的拉锯战还是小意思,老母亲最怕带娃出门。
“妈妈,我就要这个奥特曼!”
“可你家里有一个一样的呀。”
“不,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杰克奥特曼。”
看小孩的奥特曼,就像猪队友看我的口红一样,搞不清。
好在,老母亲早就为应对今天的场面做好了准备。
“可你这个月的玩具额度已经用光了啊,如果你下个月还想买,妈妈一定给你买。”
“不好,我现在就要!”
“如果你喜欢,我可以等你,咱们在这里多看一会吧,你来跟妈妈说说这个奥特曼哪里不一样了……”
其实,小孩子也不是那么的不讲道理,好好沟通,这小脑壳还是能听进去的哈哈。
“知道了”
每次孩子跟我说“知道了”的时候,我都仿佛听见有人在我耳边唱:“你不是真正的知道 ,你的‘知道了’只是一种保护色。”
有的时候,“孩子的知道了”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等一下”——
当你跟孩子说:“宝贝,今天不能再看电视了哦。”
回应你的,永远都那一句“知道了”以及他一动不动坐在电视机前的样子。
也有的时候,孩子的“知道了”更像是一场幻觉——
每次儿子信誓旦旦地表示“知道了”、“都懂了”,那他考试的时候多半还是会写错别字、算错结果。
翻书马冬梅,考试孙红雷。
我估计他也就是“知道”了个寂寞吧。
“妈妈”
今年寒假的时候,网上有一张叫“不要喊妈”图突然火了。
不会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
不会的题,请先读3遍!不要喊“妈”!
不会的不要喊吗,先读题读题,认真读题!
……
看得老母亲笑着笑着就想要哭了。
原来我们都一样,当妈以后,最害怕听见的还是那一声“妈妈”。
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叫“妈妈”的时候,老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唰就掉下来了。
可现在——
“妈妈,你还要在厕所待多久?”
“妈妈妈妈,你看哥哥啊!他又抢我的酸奶喝!”
“妈,妹妹打扰我弹琴!”
“妈妈,爸爸他不跟我玩!”
左一句“妈妈”,右一句“妈妈”,期间还夹杂着孩子爸爸那一声声的“孩子他妈”。
叫得老母亲乳腺也增生了,内分泌也失调了,感觉下一秒灵魂就要出窍。
但如果你问我,当妈以后最爱听的话是什么。
老实说,也是这一句“妈妈”。
毕竟,孩子就是这么奇奇怪怪的生物:他们有惊人的体力,磨人的耐力和气死妈妈不偿命的智力。
但只要一句“妈妈,我爱你”,便又爆发出了让你不得不爱的超能力。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一声“妈妈”,既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软肋,但也能成为我们余生的铠甲。
喊吃饭,等一下;洗澡,等一下;穿衣服,等一下;写作业,等一下……反正土豆所有都是下意识就等一下,或者我不要。
上次去三亚,土豆全程都在“不要”:“不要!不去!我要在房间看电视!”可是,到最后都变成:“不走!不要!我还要多玩一会!”
凭什么也是他的口头禅:“凭什幺妹妹可以跟你一起洗澡而我不能?”
虽然也有被问烦的时候,但娃就是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探索世界、了解边界,不是在找茬。
我一般都会耐心地回复他:因为妈妈和妹妹都是女生,而你是男生而且已经长大了所以不能一起洗,但是如果你需要,可以在你在浴缸洗澡的时候,我在你旁边做面膜,或者给你读书聊天,这样是不是也差不多呀?他马上就开心的接受了。
孩子有口头禅,老母亲就有紧箍咒,对付“熊孩子”,“耐心”才是最底层逻辑啊。
你好,我是李点点,3岁女儿番茄、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儿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