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提出的驭民五术,害人害己

2019-08-13     孟话历史

原题:商鞅,闯入中华的人间魔鬼!提出了为统治者所好的骇人听闻的驭民五术!

全球华人读史



商鞅的《商君书》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术:

1. 愚民:统一思想。

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 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

鲍鹏山曾经坦言:在了解商鞅这个人物以后,感觉非常震撼。

我没有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种政治主张,有这样的一种政治能力,并且政治主张、政治能力在中国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广泛的,长时间在使用,这对中国来说是很悲剧性的事情。

《商君书》为秦国的商鞅变法提供了强大了的理论支柱,是秦国走向强大、统一六国的理论基石。

那么,《商君书》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呢?商鞅为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治理国家的理论呢?

其实,要了解《商君书》,先要了解《商君书》的作者,商鞅。

《史记》对商鞅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少好刑名之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当时秦国地处偏僻,被诸侯看不起,不带他玩,他有点自卑,很倔强,长期受到歧视,是受害者的心理。

此时,秦孝公下了一个诏:“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诏后就去了秦国,跟秦孝公有几次会面。

一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二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三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想搞王道,在秦孝公处被冷遇之后才改变了霸道,其实商鞅是在试探秦孝公。而秦孝公也在试探商鞅,所以对初次和商鞅的很不满意。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人互相试探以后发现对方是自己要找的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们开始搞变法。


更具体地分析,《商君书》主要写了五点:

1.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儒家让君子成为人的道德模范,以好人带领坏人,君子带小人,社会往上走,孔子讲小人上达。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奸治民。

2.壹教,就是国家只有一种教育。以前钱钟书先生说不是不让人民不受教育,而是只受一种教育,韩非和李斯提倡以吏为师,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听官员的话就可以了,官员就是老师。

3.剥夺个人资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剥夺商人的财产,剥夺学者说话的权利。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间,比如他不让你雇工,所有雇的员工给国家服劳役和兵役,还让你发工资,商人没法做了。

4.辱民、贫民、弱民——利于统治。商鞅说国家必须强大,人民必须卑弱,人民强了,国家不强了。还有如果通过前面的四种方法还不能把国家的强民全部制服和消灭,怎么办 ?

5.还有最后一招,叫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就是发动战争,商鞅看来有两个好处。首先发动战争,把对方引到别国国土上去,可以杀死别国的有生力量,同时本国的豪强之民也可以在战场上消耗掉。


总而言之,《商君书》最关键的就是国家只要一种民,就是生产与战争的机器,这就是商鞅的壹民政策。商鞅认为国家就要壹民,老百姓平常是农民、为国家生产粮食,一旦有战争就上战场,全民皆兵。国家只要一种“民”:耕战之民。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所以他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一切都要统一。

商鞅最后的死是很惨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直接被车裂,一种说他死后被车裂。商鞅最后成为了秦国逃犯、走投无路的时候,没人愿意帮助他,更没国家敢收留他,最终被车裂。


商鞅改造过的秦国在七国之争里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六国失败了,六国老百姓也失败了,秦国的老百姓成功了吗 ?秦国本来老百姓最惨,“什伍连坐,轻罪重刑,战陷即全家为奴。”所以刘邦召集秦国老百姓,讲了六个字,“父老苦秦久矣。”这一句话让秦国的老百姓热泪盈眶。

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输了。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有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们真的能明白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FL1WwBJleJMoPMEw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