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 中国人从哪里来?

2019-08-24     孟话历史

热点热爆




| 作者简介 |


葛 剑 雄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要著作

《中国人口发展史》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中国移民史》等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吗?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吗?中国人口有过“大起大落”吗?

关于中国人的来源,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统的本土说,认为中国人是在我们的土地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外来说,外来说产生比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认为中国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产生的,而是从外边迁来的。

最近一些年来,遗传基因研究的发展为外来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两个重要的遗传研究中心同时得出结论,根据基因分析,中国人应该是十万年左右前从非洲迁来的。

他们的结论跟原来的本土说并不矛盾。他们认为元谋人、北京人是一两百万年以前或者几十万年以前的人,后来消失了,或者迁走了。今天的中国人主要是来自非洲。

在国际上,外来说比较占上风,而在国内,仍然是本土说占上风。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待遗传基因研究本身的发展,以及我们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但是我个人认为,不管这个问题最后怎么解决,都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国家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亿中国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长,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计而达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机械增长,即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中国人口的发展主要是自然增长的结果,尽管也有迁出迁入,但是这个总数跟本土庞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他们在民族、文化、宗教这些方面的影响要超过人口数量本身。

历史上整体迁入迁出的有两个民族,一个是乌孙,一个是月支。这两个民族,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后来受到匈奴的压迫,就整体迁到了伊犁河谷,有的迁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亚这一代。

伊犁河谷

另外还有一些人口陆陆续续迁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时候,不断有人迁到日本和朝鲜,还有人迁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迁到欧洲、美洲、大洋洲,他们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华侨,这也就是海外华人的来历。

更早的人口迁移活动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早期迁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当地的人口中间。比如相传徐福从山东迁到了日本,这件事并没有完全确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经有中国人迁到日本列岛。这些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间了,去朝鲜、去越南的中国人基本上也是这样。



第二类迁入的人口相对比较多。有很多民族,它们原来的主体部分在中国,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们现在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复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汉族里了。比如匈奴、鲜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鹘、高丽、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说是五千年,实际上越往后,咱们知道的事情越多。这五千年中间,越往后,对我们的关系就越深。从古代联系到现在,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们常说“事后诸葛亮”,这是个贬义词,过去的事情发生了,事后你才提。如果从全面的角度理解这句话,也有很深的道理。因为总结经验,就是事后才能总结,当事情进行中间,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后冷静下来,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个诗人说,“睫在眼前常不见”,就是说睫毛离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见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回头看一看五千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因为正在走的时候,你看不清楚。

我们上山最有经验,正在爬山的时候,只顾眼前那一点,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处,回头望望你刚才走过的路,哪个地方有点弯路,哪个地方走错了,或是走不合适了,越到高处,看得越清楚。

学习历史就有这么个作用,事后让你总结,回头看看,让你增加些知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五千年我们走过来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总起来说,成功的多,失败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败的多,成功的少,那么五千年越来越萎缩,就没有今天的局面了。



最近我看媒体和一些书刊,对历史有些埋怨情绪,说当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不叛变多好,再往上推,戊戌变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运动,说五四运动否定得太多,现在看还得重新估价,诸如此类。

这个看法我觉得是非历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学的。历史本身不会有什么错误,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是客观事实,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来改变。但人在历史中间,处理问题的时候,对待历史所采取的措施会发生错误。这个错误不是历史本身造成的,这点应该说明。


中华民族,这是个统称,细分下面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其中之一,汉族以外还有55个民族,汉族的人数最多,占90%以上。这五千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全部的历史也不能说详细,也不可能说得清楚,我们就拿几个大的变化时代来看。

汉族,中华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融合交流,通过战争,经济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将近三、四百年,也是个大的融合时期,在第二个时期里,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进步。五胡十六国变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一个过程。魏晋时期佛教来了,道教也有了,意味着宗教影响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从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合成一个,隋唐统一了,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这个时候的民族关系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汉族,其实他是个混血儿,他的母系是少数民族。窦氏、独孤氏、长孙氏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个家族。隋唐时代政府的重要官员,像将军、官吏,好多都是少数民族。

我们看农村里过春节贴门神,门神挂的两个像,一个是尉迟恭,一个是秦琼,门神尉迟恭就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尉迟,从这个姓就知道是少数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卫军的领袖。隋唐时候,文官、武官不分种族,一律对待,升官一样的升,处分也一样的处分,融合得比较好。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蒙古族人当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级官员和士兵,蒙古族军是少数,大量的还是汉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换代,皇帝换了,可是指导治国的方针及治国的思想,完全继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国地方州县普遍建立孔庙,云南有孔庙是从元朝开始的,继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为治国最高准则。根据孔府的档案,从元朝开始,孔府的档案保存得较完好,没有遗失,中国的档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个就是孔府。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满族入关,是一次大的融合。汉族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汉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各族中间的通婚关系不是像别的民族限制得那么严、那么死,远缘通婚的比较普遍。



我们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近亲繁殖违反优生原理。古代早已发现近亲结婚子孙繁衍得不好。云南滇西地方的一个寨子,世世代代在小范围里内部通婚,据统计它那个地方痴呆症占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历次招兵,体格检验都不合格。所以,一个族群封闭起来不和外边来,近亲繁殖,就越来越退化,越来越退步。

汉族不是这个情况。因为汉族有这么一个特点,从隋唐以后,种族歧视在中国不像世界上别的国家那么严重。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的几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交往这么过来的,形成了中华民族。

从政治上来看五千年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最早国家很多,像禹有3000个诸侯,武王伐纣有8个,然后几百个诸侯参加战争,一个国家就一个部落,一个群体,头儿很多。经过发展,国家的数目越来越少了。

到了战国时期,就剩了7个大的、强的国家,称战国七雄,最后就统一到秦了。这个统一是秦始皇个人的野心呢,还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不能这么看,因为从民族交流来看,从经济的交流来看,已经有这个需要。


所以,我们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间各个学派都不一样。孔子也提出统一,以周天子为主。孟子也讲天下要定为一,要统一天下。荀子也要统一天下,韩非也要统一天下。

老子、庄子好像没有讲到统一天下,可是讲到小国寡民。这个小国寡民,你仔细看,不是讲的国家要那么大,讲的是地方单位,基层组织要小,不是国家要小。因为老子、庄子都讲圣人治天下,这个圣人,不是一个村子的圣人,而是对天下来说的。

在百家争鸣的不同中间,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地方。哪个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们把天下怎么合在一起。有这么一个愿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样。可是统一这个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历史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就是要统一。

统一后,才可以避免好多没有统一前的毛病。怎么样把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巩固下来,进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难、很麻烦、很不容易的。经历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个路子把它稳定下来,有效地统治起来。

关键在哪里?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央政府要绝对地统一,没有绝对的权力,它不能支配这个全局。这么大个面积等于整个欧洲,欧洲现在还统一不起来,还在争论,何况中国这么大面积?要有效地控制实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还要老百姓维持生活,要保证生产,才能维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小农经济非常脆弱,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有天灾人祸,这个家的主要劳动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维护、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又要维持中央政府的绝对统治,这一对长期的矛盾当中,怎么取得平衡,让它有效地运转?

找到这条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开始找到这条道路,而从理论上提出则是《大学》这个书。《大学》字数不是太多,是《礼记》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单独提出来,着重地讲《大学》。

这个《大学》,主要讲什么呢?它就讲一个人从个人的思想活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一直到国王治国平天下,分8个步骤、8个阶段、8个层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步骤。对内,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内心修养叫一个人从内心到行动都要纳入这个大一统的国家的要求范围之内。唐朝韩愈总结了《大学》的这个思想以后,宋朝就接受了。


在唐朝以前,考试主要是考“五经”,宋以后“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位。“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宋明以后考试都用这“四书”,这是思想方面有这么个变化。

统一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什么好处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这么几个好处:第一,消灭了内战。我们看历史,战国时代没有一天不打仗的。这个战争,打败了就不用说了,当了奴隶,当了俘虏,打胜的也是灾难重重,吃亏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战后的瘟疫、灾荒,一定会有这些事情。

但战争也锻炼了人,提高了战争的理论。比如说,《孙子兵法》那个书就是战争的总结,是战争理论的总结。有一个朋友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完成的,后来没有发展,是不是后来不行了。

我看他问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实际上也很自然,因为秦汉以后没有大战争了,没有大战你总结什么呢?所以说中国的兵书自《孙子兵法》以后就没有新的大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规模也小了,时间也短了,经验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过水战、火器,那只是补充,但战略思想没什么变化。

损失就是这个兵法没有继续发展,可好处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荣发展生产,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天大的好事。消灭了战争,是内部战争,如果有战争,那是外边来的。农民起义是另外一回事,农民起义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农民起来了。那时也有战争,不过地方之间的混战没有了。

第二,兴修水利,防止水害,没有统一的国家不可能实现。像前几年长江大水,要不是全国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永远不可能治好。有了统一,可以除水害,兴水利,有统一的规划,这个是显著的好处。特别是像黄河这种河,这种害河,要不在统一的国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第三,全国统一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中国这么大,总是有荒年,不是这里旱灾,就是那里涝灾,就是那里虫灾。有了统一的国家,它可以统一调拨、调剂,以丰补歉,可以免灾区的赋税,施行救济。唐朝还有一个规定,可以易地避荒灾,政府允许逃荒。唐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队伍里跑出国境的。要是没有统一的国家,就没有这个措施,就不可能,有个界限管着,你怎么能随便流动呢,不可能。

第四,统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止外在方面的侵略。因外来的侵略是从一个方面来的,从局部来的,过去中国历史上从北方来的多,从山西大同、河套、绥远来的多,要不是统一的话,谁挨着边界最近,首当其冲,它就受损害,别人也不管。统一就不一样,统一后,你打山西,可广东、河南都来支援你。

所以,后来抵抗外来的侵略,统一的政府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要不是统一,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能力。抗日战争咱们记忆犹新,日本并不是首先占领南京,它是先占的东北。我们不承认,不认可,非跟它打不可,后来占了华北,还不行,还要打,一直打到最后,我们把日本的人力、财力给耗光,结果它失败了,我们胜利了。

欧洲就不一样,欧洲不统一,欧洲希特勒打捷克,别国不管。所以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这是亲身感受得到的。

第五,统一带来的好处,一直到最近。比如咱们增加内需,要不是统一大国的话,别国没有资格提这个条件。新加坡的经济学家很多,日本的经济学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内需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我们有这个条件,这就是沾统一大国这个光,没有统一就不可能有这个条件。

第六,多民族统一大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大规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要靠全国的人力、财力来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说我们的运河,牵扯到好多省。我们修长城,也是牵扯到好多省,这是物质方面的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就更多了:我们修书,如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用钱不是很多,纸张书籍用不了很多钱。可是精神产品光有钱是做不到的,要有人才,要有专家,要有人力,人才绝不是有了钱就可以解决的。今天我投入2亿,明天你就给我多少人才,没有这回事。人才要从全国选拔才行。

前几年,台湾的经济比大陆平均发达得多,可是台湾编个像样的书就编不出来。人才就那么多,就两千万人,你选拔人才,能选出多少?选不出来。所以它们向大陆盗版的很多,就是这个道理,它没有。

修《四库》有多少人才?来自安徽的戴东原,来自江苏的王念孙,河北的纪晓岚,还有各省的专家。所以人才的集中,不是全国选,选不出来。不论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靠全国的人才来完成,这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正因为有这么些好处,所以,政府改朝换代换了多少次,皇帝有汉族,也有非汉族的,可这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体制始终没有变,而且维持得很好,全国各族人民接受了这种体制。

那么,也有人会怀疑,怎能说明中国的老百姓拥护这种制度呢?这个问题,孟子就答复过,孟子说,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这是天命。那个孟子的学生也很调皮,问天命是怎么告诉你的?是怎么知道的呀,孟子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人民有了问题找谁,他找禹还是找舜的儿子呢?最后还是到禹那里去告状。他们主持祭祀,被天接受了,他们主持国家事务,被老百姓接受了,服从了,这就证明是天命,这是民意,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方式。这个方式是低级的、初步的方式,动物也有,不光人有,不顺从它就不干。

比如你驯服一匹马,它不听你的话,不让你骑,也是它的意志的表现。老百姓也是这样,他不给你好好干活,证明你违反了民意,违反了天意。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成立人民公社那时候,我正在大兴乡下,当初还认为老百姓觉悟不高,这样的通向共产主义的好事,你怎么不赞成呢?后来实践证明,这是民意不同意,不但是北京大兴农民不同意,别的地方的农民也不同意,所以他们采用不合作、不给你好好干来表示。公社干部来检查,就派人去放哨,看到有人来检查就干,没人来检查就躺地上睡觉,这就是民意。


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不管改朝换代怎么变,始终维持多民族统一这个形式,这是民意愿意采取这个方式,所以这个方式就维持二千年之久。

所以说中国两千年的国情,就是“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我们从历史上看国情,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这是摸索了若干年才找到的道路。长治久安、抵抗外来侵略、防御自然灾害、从事建设都离不开这个体制。

人口多,有它的好处,比如一个人拿1块钱,凑齐了就是12、13亿。一个人2块钱20多亿就出来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综合力量。这个条件举世无双,只有中国才有这么个条件。印度人口跟我们差不多,也是10亿以上,它的民族问题始终没解决,而且很矛盾很尖锐。

俄罗斯国家也很大,民族问题也没解决。欧洲更别说,迄今仍是列国林立,统一不起来。民族之间绝对没有问题那也不可能,亲兄弟有时还吵吵闹闹,夫妻还有离婚的。总体来看,民族关系在中国处理得是相当好的。

中华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组成这么个国家,这么大一个范围的集体,长治久安,维持几千年不断发展,克服了很多困难,而且最后站起来了,前进了,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们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个条件是很了不起的,是买不到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厚的遗产。

如果要不是这么一个大国,清朝道光以后,连割地带赔款,割到最后我们还剩960万平方公里(我们以前是1300万多平方公里)。只有这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才能抗得住沉重的磨难,没有被摧垮。



从古到今几千年维持不断,持续发展,惟一的国家就是我们中国。要充分地认识这个国情。这是我们考虑问题,选择方向、道路的依据,这是个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对过去的优点、长处要给以足够的认识。这就说明封建文化给我们创造了举世无比的、丰厚的遗产。

我们中国这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很多成就都是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完成的。比一比欧洲封建社会,它也有成就,比起中国来就差得太远了。就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与西方的共产党也不一样。

咱们学过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那是根据欧洲情况讲的。在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在哪里呢?我看就一个来源,就是爱国主义。它是从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这里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有识之士为了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不受肢解,不当亡国奴,自强独立,走现代化,才找到马克思主义。

中国从一开始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有些西方国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认为苏联一垮,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都倒了。国情不一样,它不会跟着倒,这个话毛泽东也说过,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样接受了马列主义。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个一定要把它讲够,要认识够。说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江西席殊屋“(IDjiangxixishushuwu)。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作者 | 葛剑雄编辑 | 王阿花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dq00WwBJleJMoPMz8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