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都城的传奇,几多民间的碎影!荒郊的古墓,埋藏着怎样的春秋?残破的文物,隐秘着怎样的历史?……站在今天的遗迹上,寻访逝去的一段段故事。同是一扇与外界沟通的...今儿我们就来聊聊咱北京独特风景—胡同.四合院.老生活!
北京的胡同
那是北京人一种特殊的情结!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还有一句话: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的“胡同”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指水井”。想一想也可以理解,蒙古族是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体现出元朝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难怪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散文《胡同文化》中赞叹道:“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广州路”什么的。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儿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里,人觉得塌实。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呢?是不是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也就是说共有街巷胡同四百一十三条,其中有二十九条直接称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条火巷,其实也是广义上的胡同。从明北京城复原图上数,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六百二十九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三百五十七条,并有三十多条胡同历经清朝、民国时期一直不走样地叫到现今。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
北京的四合院那是北京人一种特殊的情结!
中国人对于院落的执着历史悠久,有院才是家,它蕴涵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当北京的四合院逐渐演变成XX亲王府的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去圆那一介院子情怀?
北京的“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四合院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大特色,老北京四合院遍布全城,雕梁画柱的门廊,曲折幽静的庭院,为这座城市平添一份幽雅。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四合院的典型布局是:正房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如果问一问四合院居住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这样的建筑布局叫做“坎宅巽门”,跟风水有关。封建社会选址建房,一般都按此布局,至今一些人家建房还在遵循这样的建筑模式。
同时,四合院也融合着中国传统道德意识中最主要的伦理观念,它在北京四合院文化中有着突出的体现。例如:正北的上房必须由大家庭中最年长者居住,整个家庭自然也要围绕着辈分最高的老者生活。每日早起,晚辈要给长辈请安,出门也要向最长者告假或辞行。外出回家后,也要先问安禀报,长辈少不了要问讯一番。后生晚辈和长者说话,通常都是一口一个“您”。吃饭、出行、哪怕是在院子里晒太阳、纳凉,也得先尽着长辈和年长者。
【四合院的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四合院建筑格局】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北京的胡同是情结,北京的四合院是我们的家,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会告诉所有人,这儿是我们的根儿,这儿是我们的家!逛逛北京的胡同,看看当年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