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您了解多少?

2020-01-08   小眼儿看社会

  2019年已经过去了,在这一年当中发生的最大的、最值得国人纪念的事情,当属建国七十周年大庆。天安门前举行的阅兵仪式以及庆祝活动,都是盛大的、壮观的,也是振奋人心的,为新中国的七十岁生日献上一份大礼。从时间节点上来说,人们都很重视整数,普通人过生日都还要将逢十的整数过得隆重一些,何况祖国母亲的生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每十年一次大庆,所以新中国的第一次大庆、是1959年。

  当年除了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之外,还另外为祖国的第一次十周岁生日准备了礼物,那是十座大型建筑,也被誉为北京十大建筑,亦可称为国家十大建筑。分别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属同一建筑内,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现已拆除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十大建筑”之说还有其他版本,但这是最早的一版,可称为“老北京十大建筑”,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人民大会堂。

  早在1956年,政府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为此专门去莫斯科考察,为筹建能够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做准备;同年8月,中共中央做出重要指示,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作为新中国十周年的献礼工程,这些重要的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1958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对这次邀请极为重视,积极配合工作,组织专家前往北京;9月10日晚,受邀的建筑专家就已到齐,堪称雷厉风行。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关方面要求专家组在五天之内拿出第一稿方案。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9月20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可问题是,许多专家在解放后确实做过不少设计工作,但从未设计过规模如此宏伟、质量要求如此之高的建筑物,所以三稿方案仍属老一套者居多。方案都定不下来,后续的一切工作当然无法进行,各方面领导对此都很着急。得知这个情况后,周恩来总理专门做出指示:希望专家组进一步解放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可以让一些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

  接到周总理的指示后,一些思想开放、老框框少的年轻人进入专家组。经过又一番的研究,专家组在五个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一、地基位置,选正阳门部位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二、高度,是否可以超过天安门?三、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350米、400米,还是500米?四、屋顶样式,要不要大屋顶?五、纪念碑左右是摆两个建筑物还是四个?经过研究讨论,北京市委做出批复:一是位置选在广场西侧;二是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为500米;四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积极性;五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

  在此基础上,1958年10月4日,专家组拿出了第六稿方案送交周总理批复。周总理听到汇报,又认真地看了方案,然后用商量的口吻向大家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1958年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交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此后,专家组又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

  1958年10月14日,周总理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三套方案,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万人礼堂的设计受到周总理的直接启发,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

  人民大会堂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然而如此庞大的工程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开始,到1959年8月完工,仅用了280天左右就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笔者的父亲就在当年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施工工作,尽管只是很普通的一员,但怹还是感到很荣幸;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与周总理握手,接受总理的慰问和鼓励,以及在施工结束后参加了总理亲自主持的庆功宴,都被怹视为一生的荣耀。

  建设过程中,还有一段“柱廊搬家”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梅花篆字”人民大会堂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

  人民大会堂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中央大厅、万人大礼堂、迎宾厅、国家接待厅、金色大厅、以及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比如北京厅、上海厅、香港厅、台湾厅等等。近年来,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更有很多商业活动、演出、会议等在这里举行,很多的演员也将“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过”视为一种荣誉。这是多年来人民大会堂进行全面商业化的结果。

  1979年1月27日晚,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再度举行,邓颖超奶奶代表党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重新向各界群众开放。这项决定也被视为人民大会堂商业化的破冰之旅。如今,人民大会堂部分区域是可以参观的,以下附上参观信息:

  1月、2月、3月、12月:9:00至14:00

  4月、5月、6月:8:15至15:00

  7月、8月:7:30至16:00

  9月、10月、11月: 8:30至15:00

  法定节日延长开放时间,遇有大型政治活动及人代会、政协会、党代会等停止参观。

  票价:成人30元、学生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