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点下右上“关注”,陈年旧事,就像一坛老酒,开坛酒香四溢,嗅到酒味,就让人把持不住,喝了一瓢还想舀第二瓢。
今天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下,宅在家里生活第26天了,闭关思过,嘿嘿,咱这个“过”不是过错哦!而是过去的“过”呀!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咱今天来回顾一下生产队时期,社员从生产队打麦场分粮食的情景。说到生产队分粮食,咱就得先说说生产队“社员”这个名词。
咱先说说社员这个名词由来和社员的含义
中国古代平民的总称叫“百姓”,百姓这个词,至今还总被提起,例如“咱老百姓怎么怎么?”。
新中国后,由于国人居住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城市人叫“市民”“工人”这个词是狭义上的“市民”,而在农村居住的人统称为“农民”。工人(市民)是老大哥;农民是农二哥。
1958年,大跃进,全国成食堂,就是一个村里成立一个大餐厅,有专人负责做饭。吃食堂就是农民也像工人一样,劳动下班后,一日三餐,拿着碗和筷子,到食堂排队打饭就餐。
一年没到头,食堂吃不下去了。人民公社下的农民的身份晋升为了公社“社员”。“社员”,就是人民公社当家做主的一员。
食堂吃不下去了,但日子还得过呀!形成了公社下以村为单位的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的生产小队,全国农民都成了生产小队下的社员。“社员”这个词一直延续到土地承包到户后,现在农民的标准名称是“农村居民。”
这就是存续了20余年,让今天人仍然记忆深刻的生产队,也就是所谓的“农村集体”。耕地集体所有制也就是那个特定时代形成的。
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归生产队耕种,耕地使用的蓄力等主要农工家具大件有生产队购置,为本生产队服务,像锄头铁锹等小农工家具,有社员自家购置使用;社员在生产队队长领导下,到生产队劳动干活,干一天活记一个工(10分制)。
社员的“食”的问题,不再依靠统一的食堂,而是以家庭为单位解决衣食住行。社员生活支出靠从生产队集体的收入中分配而来。
社员从生产队分配的主要是粮食和蔬菜棉花和工分分红,也就是物资和现金两部分。生产队分粮分菜分棉油是按照家庭人口平均分配的;劳动工分分粮食占比很小,工分主要是分红,就类似今天的股份制企业分红利一样。生产队的红利主要来源是向公社粮站棉站卖的粮棉收入。
小结:生产队这种特殊的分配方式,能保证人多劳少的家庭能有饭吃,就是没有直接参加劳动能力的学生儿童老弱病残都能从生产队里分得口粮,这应该是现在很多人怀念生产队集体的主要原因吧!
大致搞明白了生产队机制后,下面,咱开始说生产队分粮。
生产队分粮食是按照季度分配,我们邯郸平原上一年两次收获,五月小麦收获后,交完公粮,留下种子和生产队其它需要支出的小麦。剩下的小麦直接在打麦场,按照全队社员人口平均分配。
要分配的小麦在打麦场堆放,会计负责按照人口过称。例如一个社员分50斤,这家5口人,就分250斤。排队轮到分粮的社员,就拿着布袋,让队里选派出的公证人员,用簸箕朝要分粮的社员布袋装,队长站在打麦场监督分粮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上
这打麦场上的小麦堆是扬场扬出来的,因为小麦摊在打麦场,经过碾压脱粒后,麦糠碎麦秸和麦粒混合在一起,需要人工用木锨,一木锨一木锨扔在空中,让风把麦糠碎麦秸刮出去,落在一边。小麦籽粒比重大,就落在打麦场上风口。
在没有农业机械化收割粮食的时代,大豆、谷子、小麦、油菜籽等碾压脱粒后,都是经过这样的木锨扬场去杂后,形成的各种籽粒。
为啥写这么细?明白了这个,你就会感觉出来同样一堆的粮食,为啥有好粮和赖粮区分了。
就是说,在生产队打麦场的一长堆粮食,上风口的粮食质量最好,就是籽粒饱满;下风口的粮食籽粒瘦小。例如南风中扬场扬出的粮食堆,麦糠和碎麦秸会被风刮到北面。
风是很公平的,从高空中落下的越是轻的物体越被刮得远,特别瘦小的就是麦穗尖尖上的瘦小的麦粒都在距离麦糠和碎麦秸一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次在分粮食前,队长,会计,保管,会拿起木锨,把麦粒瘦小的下风口麦粒向上风口,铲一些,然后再从上风口把饱满的麦粒向下风口铲一些,意思是要把好粮食和赖粮食搅合均匀。
在那个粮食短缺的生产队时代,社员们对粮食的好赖更是眼尖。因此,每次生产队分粮总有社员闹情绪,谁家分的粮食好,谁家分的粮食赖,能唠叨好久。
如果手握簸箕朝社员分粮食布袋里装粮食的是个公证人,就会把粮食好赖装得相对公平。如果是马屁精掌管簸箕,自然会看人下菜碟,例如队长家,会计家等等有点势力的捡着好粮食装。反之,就故意装赖粮食。一般来说,布袋里分赖粮食的大都是成分高的人家。
秋天收获的高粱、谷子、玉米,棉花,食油,蔬菜,红薯按照社员人口分8或者9,一个出工的社员累积一定的工分值分1或者2,粮棉油菜主要是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当然儿童会比成年人适当少分。
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生产队按照工分分红是很复杂的,因为有粮食差价找补等等,人多劳少户是要朝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来平衡那些劳力多的社员的情绪,因此后来又在生产队集体耕地之外,每家每户按照人口有了自留地。
总结:咱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再寻找一种人人有饭吃,相对公平,又能发挥生产力的农村生产组织模式,这不断的改革,也是随着科技发展在变革。
相信,随着历年一号文件对三农的重视,我们的农村会越改越好,越来越美,农民会越来越幸福的。